两代玉米人的期货经
- 发布时间:2014-09-22 01:09:39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田燕
一位在东北拥有大豆、玉米家族产业的85后小伙子小郭的经历正是玉米期货十年发展的一个缩影。几年前,大学毕业后的小郭在家人的支持下先后赴沪深两地,任职国内知名投资公司、期货公司。从最初的研究岗位到现在的期货公司期现结合岗位,小郭在现货根基深厚背景下,一边在公司期现结合岗位上发光发热,一边将学习到的期货投资知识及经验用于指导家族玉米等农产品产业经营。
小郭告诉记者,随着大豆、玉米这些农产品期货的逐步成熟、产业链条品种的健全,他的目标就是将豆粕、铜等成熟期货产品的定价模式应用到玉米等农产品经营中去。“企业的稳健经营已经离不开期货市场了,2008年油脂企业大批倒下,唯独在期货市场有套保盘的企业生存了下来。企业要想做大,单纯依靠传统的利差贸易模式已经走不通了,未来懂期货、有金融意识的企业才能壮大并长久发展下去。”
小郭的期货经是在期货应用氛围浓厚的产区中长期熏陶出来的,那时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来到了他的家乡。
“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是大连商品交易所依托期货市场功能,在东北黑、吉、辽及内蒙古三省一区开展的以“免费培训农民、免费送市场信息下乡、推动‘公司+农户、订单+期货’模式试点”为主要内容的“三农”服务活动。农产品由于生产周期较长等原因,其价格波动往往比工业品更为剧烈,使农民承担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在东北,由于大豆、玉米存在价格比,农民的种植结构调整直接影响着年度种植收益,农民售粮时机和价格信息也影响着增收效果。
“以前卖粮时,大家对粮价的信息都是从粮贩子那里得到的,价格基本由他们决定,多数时候卖不出好价钱。”东北产区农民四十多岁的老李说,前几年他会随时打电话咨询期货行家,基本上明白以后的价格是涨是跌,再决定种什么、种多少。现在虽然主要看国家收储价格,但期货价格他仍然会坚持看、并以预测走势为乐。
一切变化源于老李在2005年8月参加的一次培训——大连商品交易所“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第68期培训班。在这次培训中,老李了解了玉米价格变化背后的原因及如何通过期货价格判断未来玉米价格走势。培训班结束后,他和一些授课的专家建立了联系,并通过中国玉米网热线咨询了解玉米行情。“在大商所网站和中国玉米网,不仅能了解全国的玉米供求状况、价格走势,还能学习了解玉米良种知识、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业政策等。”他说。
“对农民而言,大豆、玉米的价格比对种植收益有很大影响,在玉米期货上,农民可以根据远期合约价格判断,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尽管玉米托市收储政策于2008年实行后这一作用在减弱,但临储价格基本到每年的11月、12月才确定。期货价格对引导农民调节种植结构作用仍然存在。”新湖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时岩说。
其后不久,老李再次在产区农民的口耳相传中得知另外一种参与玉米期货的路子——玉米期货订单。
老李听到的故事是:2006年,吉林省四平市叶赫镇砬子沟村150多个种粮大户通过粮食合作社,在春播前将秋季收获的300公顷玉米,参考期货价格以0.6元/斤的价格卖给四平市平东粮库,再由平东粮库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其后,在玉米期货价格上涨超过0.75元/斤时,平东粮库择机在期货市场卖出了订单玉米,并按协议与农民进行了二次结算,将其从期货经营中获得的额外利润27万元返还给这150户农民。通过这一方式,农民保证了种植利润,粮库也有了粮源保障。
而最近,新湖期货公司又开始在玉米期货上探索以场外期权以及农业保险的模式为农民保粮价。在这一模式下,农民可以直接向期货公司风险子公司购买标的产品的场外期权;也可以选择从保险公司处购买粮食保险,然后由风险子公司为保险公司处理保单风险。“保险公司在子公司买一个再保险,风险转移到子公司,我们到期货市场去规避。”时岩说。
从玉米期现价格分析到期货订单到场外产品,在上一代人对玉米期货的了解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85后的小郭已经学会了通过对价格单边的判断及大豆、玉米争地情况在两个品种间进行套利。“在鸡蛋、豆粕这些品种上也都有对冲机会。”他说。
“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三农”的主体和内涵也在不断演变,期货市场也要与时俱进,玉米期货很好体现了新‘三农’时代的期货精神。”一市场研究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