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173名基金经理离职:精英派奔私募、稳健派跑资管

  • 发布时间:2014-11-12 08:2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张明江

  “传统的调研方式、内部报告、答辩、入池、买卖约束等都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大家看到的结果可能是,越是流程严谨的大基金,投资业绩越赶不上趟。这几年公募做不过私募、私募做不过游资,因为公募以前拥有的平台优势和信息优势已经没有了,繁文缛节的流程都成了提升投资业绩的桎梏。”11月以来,公募界最热闹的人事变动非明星基金经理王茹远的“公转私”莫属,王茹远的离职信更是直指公募基金引以为傲的投研环节。

  事实果真如此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公募投研的软肋或许已悄然浮现。

  “原先公募基金牌照数量有限有优势,大家都觉得平台非常好,在公募之间跳来跳去;现在基金牌照越来越不值钱,基金经理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光拿牌照没有用,现在离职基本上都是离开这个圈子。”一位中型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公募基金的离职潮正连年创下新高。据万得统计,截至11月7日,公募基金经理年内离职人数已达到173人,超过了2012年度的111人离职和2013年度的138人离职。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较往年公募圈内互相挖角不同,在今年汹涌的离职潮中,基金经理离职后的去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明星基金经理奔向私募或自立门户,二是转投排名压力较小的券商和保险资管。

  精英奔私潮涌现

  沪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小李(化名)前不久正式向公司提交离职报告。

  小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他的下一站将是私募。现在他正忙着和朋友一块筹备新公司,届时公司的产品方向将会是针对A股市场的量化对冲系列。

  作为海归人才,有着丰富海外实战经验的小李,已在老东家服务了近6年。至于离开公募圈子的原因,小李笑着坦言:“主要是从个人的职业前景和收入多方面考虑,还有就是公募基金尴尬的现状。”

  “坦白说,公募基金主要做的还是传统的价值投资,量化对冲并非主流。目前证监会对公募基金在期货投资方面进行了很多限制,而且后台也无法支持高频交易。等到相应投资流程走完,机会也就消失了,这一块国内主要还是券商和私募在做。虽然公募基金的投资限制多,平台和资源也比私募多,我还是愿意到私募去试一试,感觉牛市快要来了。”小李进一步解释道。

  据了解,小李也曾考虑转到公司旗下的专户部门。在他看来,专户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由于生不逢时,赶上五年的熊市,将银行渠道给做伤了。自己不仅要打理产品还要去找钱,和私募已没太大的区别,而在激励机制上专户显然还赶不上私募。

  近期公募基金经理奔私中,最为热闹的当属宝盈基金的明星人物王茹远。据有关信息显示,离职后不久,王茹远已经在11月3日注册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名为“上海宏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10月,万家基金总经理吕宜振因个人原因离职。据悉,离职后吕宜振也选择自主创业,创办属于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

  早在2014年开年之初,最让业内哗然的就是,公募基金老将、兴业全球基金前投资总监王晓明留下了告别信,也转身奔向私募。

  券商保险资管招贤纳士

  和上述明星基金经理奔向私募不同的是,公募基金也有一批人选择奔向券商和保险资管。随着保险资管入市比例的放宽,其对资产管理的渴求也在不断上升。

  沪上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小张(化名)年初选择离职,离职后他选择加盟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资管团队,过上不用看排名,不用背基金规模压力的日子。

  “以前是天天排名、月月排名,压得喘不过气来。以前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只有几个亿,现在这边不用为钱发愁,几个账户合计就有二三十亿元的资金,可以专心做投资。”小张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据了解,从收益来看,保险资管要求的是绝对收益,一年业绩只要能达到15%到20%就可以了,当然在操作思路上会更稳健,产品回撤的幅度要求也比在公募小得多,设置了一些不能触碰的红线。

  “公募基金大家都有规模扩大要求,别人卖得好你卖不动,大家都会说基金业绩不好,公募还是挺难的。”深圳某基金公司有关人士表示。

  近两年,一批基金经理甚至是投资总监陆续加盟保险资管行业,在他们眼中,保险资管才是市场真正的买方。

  在小李看来,基金牛市主要是来自货币基金规模增长,股票型基金经理会觉得,虽然行业周周排名、月月排名,但外面对股基没什么关注,位置很尴尬。目前新基金不好发,很多基金公司内部基金经理消化不完,还有一大批助理、研究员等着上位。两三年前股票型基金经理职位还是虚位以待,现在除非是从外部招聘明星基金经理,否则公司内部人员也趋于饱和。

  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基金公司人士表达了近乎相同的观点:今年公募基金离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能力的基金经理选择了更富有创造力,承担高风险高收益的私募行业;还有一种就是选择安稳,不用顶着巨大排名压力的券商和保险资管。此外,还有一小部分人在基金公司圈内流动,主要是从小基金公司跳向大型基金公司或者有着制度变革的中小基金公司。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高层人士指出,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去保险资管的不多,因为他们目前的收入相对较高,而中小型基金公司就不好说了。

  公募投研互动反应慢

  昔日明星基金经理王茹远离职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公募基金投研互动机制的担忧:“传统的调研方式、内部报告、答辩、入池、买卖约束等都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大家看到的结果可能是越是流程严谨的大基金,投资业绩越赶不上趟。这几年公募做不过私募、私募做不过游资,因为公募以前拥有的平台优势和信息优势已经没有了,而繁文缛节的流程成了提升投资业绩的桎梏。”

  前述大型基金公司高层人士向记者表示:“前两年市场影响还不是特别大,今年这个市场真是变化太快了。今年新发行了很多股票,大家准备都不够充分,信息传播得又很快,等你按照原来的方式去弄好的话,这个股票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今年你要挣钱的话,可以做两种:一种是概念股,航运、军工概念,第二种就是以前没有关注的企业转型。按照以前的做法,要3~6个月研究入库的周期,现在来不及了,三个月股票行情早就结束了。研究员调研也有自己的行程安排,要预约别人,写个简报很容易,买的数量多就要写深度报告,没有半个月到一个月是写不出来的。写完以后还要凑齐开会讨论,接着是入库,等入完库还要买,这个周期不是那么短。”该高层人士进一步分析称。

  南方某基金公司副总坦言:“各个公司不一样,有些公司相对灵活一些,这些不是公募和私募的区别。当然,不排除有些公司管理比较严格,制订制度的人不参与投资,不了解基金经理的困惑,制度比较刚性也比较死板。”

  针对目前市场行情的快速切换,基金公司投研人士普遍认为,现有的投资流程模式的确反应速度有些慢,但毕竟是经过多年检验的。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应该找到一些办法弥补这种机制的不足。

  “这两年特殊的市场状况下,原来公募比较严谨化的投资可能不太适应市场的状况。我觉得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制度是经过长期检验的,不能单从收益率来考虑问题,完全以结果为导向。这当中还有一个风险的问题,投资应是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对机构来说,投资是严谨的事情,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入库,这就是一个让你慎重思考的过程。投资不是短跑更多是看中长期状态。”前述投资总监表示。

  该投资总监进一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我们在选股方法和选股标准上有所调整,原来估值看得比较重,筛选标准严格要看到确定性的成长。现在确实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我们对未来的成长和估值都有所放宽,放宽一下短期盈利的标准和预期的成长空间,要看长期大的趋势,估值就比较高一点,3到5年情况其实看不清楚。从长期来看,投资收益仍要看企业盈利的情况。”

  不过,沪上一家小型基金公司有关人士认为,公募投研流程是为了防止风险老鼠仓、内部交易等,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本身就不主张做短线,而是鼓励对公司进行深度研究。从这个角度来看,现有流程是不滞后的,这主要还是要看基金经理的风格。现有投研流程有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有依靠人员自动把流程缩短,进行高效运转。

  激励机制待变革

  事实上,公募基金的“落后”不仅仅体现在投研互动机制反应慢,产品创新、基金经理考核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难以协调和统一的问题。

  据了解,现在业内讨论最多的还是激励机制话题,既得利益的股东方肯不肯让步的问题仍然最受业内关注。

  上述沪上投资总监认为,现有基金公司分化已现,大型基金公司份额依然保持稳定,而中小基金公司若不实施制度变革,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那么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尤其是牛人的加盟。

  前述南方某基金公司副总也认为,制度是管人的,把权限给基金经理,对他而言约束机制一种是制度,另外就是法律和法规,那么非法规的东西是否要限制是值得思考的。从投资的角度看,基金经理是核心的生产者,在这个流程当中,基金经理需要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这和一般的公司不一样。那么,在公司高层的管理之下,基金行业是人来生产,就会产生摩擦,基金经理不应该处在一个被管理被监督的角色。管理层不懂投资,本着制定制度就是来管理你的思路,基金经理自然不想长期干下去,目前只有资产管理行业基金经理有选择的自由,其他很多行业还在低效率运转。

  该副总进一步表示,其实在很多的时候,业内谈到激励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企业文化,也就是常说的合伙人制度。业内现行的事业部,很多只做了一半,更多的应该是合伙人的文化,是所有人的价值观,大家奉献自己的专业能力,是这种诉求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所以现在可以看到的是公募不断有人在走。公募现状是,基金经理又要做营销,还受这样那样的约束,背着巨大的排名压力,激励机制又跟不上。相反,券商和保险资管,没有找钱的压力,就是去打工的。所以,只有合伙人的文化,才能把基金经理留住,基于信托契约对持有人负责,只是目前基金公司还有老产品维持生计。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