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年薪15万只及基金经理一半 死磕荐股付出
- 发布时间:2014-09-22 09:43:16 来源:金陵晚报 责任编辑:田燕
对证券行业分析师来说,拥有最佳分析师的名头无疑是一步登天的金字招牌。一旦中榜,不说年薪百万,在业内也是一言九鼎。但是,对同样做研究的基金公司研究员来说,能够苦熬成基金经理是其奋斗的目标。《金证券》记者了解到,一直屈居幕后的基金研究员,薪资只有基金经理的25%-50%。由于缺少第三方评选这样的跳板,基金研究员翻身的唯一路径就是硬碰硬的“荐股”。然而,高人无数、规则混乱的资本江湖,成功荐股谈何容易,大部分人注定默默无闻。
挣钱只及基金经理“腰部”
由于直接承受着运作压力,基金经理一向有一份不错的薪水。哪怕行情低迷,其薪酬水平仍处于金融行业中较高水平。
一基金业资深人士告诉《金证券》记者,一直以来,基金经理的薪酬水平都不低,行情好的时候近千万,低迷的行情下也至少达到百万以上。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基金经理的薪资平均涨幅超过15%,远超通货膨胀,“基金经理”这一行当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富帅”职业。
分析表明,2003年基金经理平均年薪为20万,行业顶尖薪资水平为100万;2008年平均年薪为60万,行业顶尖薪资水平为500万;2013年平均年薪为80万,行业顶尖薪资水平为1000万。
事实上,站在基金业薪酬顶端的大多是基金经理、基金公司高管以及渠道销售负责人等。相比之下,基金行业研究员的薪酬则少得可怜。
“跟基金经理比较的话,研究员的薪酬一般只有他们的1/4到1/2之间。”一家金融行业猎头公司负责人告诉《金证券》记者,不仅如此,研究员的收入还和地域、资历、能力、性别等因素有关。
《金证券》记者了解到,在基金行业内,新入行研究员的年度薪酬水平在12万到20万元之间。相对来说,交银施罗德、易方达、南方及嘉实等基金公司给得高些,其他公司参差不齐,有高有低。
过了第一年,此后研究员的薪酬每年会有所上涨,一般情况下,一位从业两年以上的行业研究员,在一家规模达到500亿左右的基金公司,年收入可达五六十万元甚至百万元。
“南方地区的基金公司会高一些,一般在15万元以上;北边的普遍不到这个数。”上述猎头公司人士表示。
当然,有能力、资深的基金研究员,身价自是不同。如果能幸运地谋个一官半职,比如基金公司策略研究员进了投委会啥的,那就自此从糠箩跳进了米箩,薪酬直接向高管看齐。
“研而优则投”者比比皆是
对基金业研究员来说,能达到基金经理的薪酬水平,往往成为其比较务实的奋斗目标。实际上,业内“研而优则投”、由基金业研究员华丽转身为基金经理者,比比皆是。
比如南方基金旗下知名基金经理杨德龙,2006年加入南方基金,担任过研究部高级行业研究员、首席策略分析师,后转为基金经理,目前管理着南方策略、南方沪深300联接、南方小康产业联接、南方上证380ETF等多只产品。南方基金旗下任职基金经理年限最长的基金经理陈键,也是基金研究员出身。他2000年加入南方基金,2003年起任职基金经理。
华安基金尚志明绝对属于业内的老人了。他担任基金经理前,是华安基金研究发展部高级研究员。今年上半年风光无限的中邮基金经理任泽松,也是从基金业研究员做起,升任基金经理的。公开资料显示,任泽松2011年4月加入中邮,现任投资部总经理助理兼中邮战略新兴产业股票基金经理。
能成为基金经理固然是成功者,但能走到这一步毕竟不易。上述基金业资深人士在接受《金证券》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职责不同,研究员出身的基金经理在对市场判断和时点把握上过于理论,实践不足,从研究员升任基金经理,面临一个巨大的转变。
甚至有时候,也有基金经理得而复失的情况出现。《金证券》记者注意到,2012年就有申万菱信魏立、长城基金阮涛、嘉实基金江隆隆以及易方达侯清濯等4位基金经理,被“贬回”研究员的岗位。
这意味着,基金业研究员和基金经理之间两者是“双向流通”,前者可以说是后者的人才储备库。做得好,往上走;做得不好,也会下课。
死磕荐股艰辛付出难想象
一家基金公司的行业研究员在接受《金证券》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员的日常工作就是做一些研究分析等,也会去上市公司调研,工作内容跟证券行业分析师是一样的。但和券商里那些“卖方分析师”相比,基金业的“买方研究员”没有金牌分析师这样的第三方评价搭桥,只能硬着头皮拼实力,纯粹靠推荐股票的质量存活。“有的时候就靠一两份报告上位。”
“公司内部对研究员的激励很透明,就看你一年之内调研并推荐的股票质量如何。”前述基金业资深人士向《金证券》记者透露,推荐的股票不一定说短时间内大涨,但投资分析报告一定要独立、深入、精准、到位,才能通过投资决策委员会的表决,进入基金公司股票池。
一份出色的分析报告背后,基金研究员不但要对宏观经济、中观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还要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有敏锐嗅觉,能透过平凡发现隐藏的价值。“背后的艰辛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得清楚的。”资深人士指出。
南方地区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场部人士在接受《金证券》记者采访时坦承,如果从外部挖到一位金牌分析师,“转会费”及年薪起步都达到百万以上。不过,这些外聘人才能否适应基金公司的投资风格等,还要进行一段时期的磨合。就他们公司而言,更倾向于自家培养,这样的人才知根知底,更熟悉公司的文化和投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