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空壳”锐减两千家
- 发布时间:2016-05-17 09:12:36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张明江
近期,首批共1905家“空壳”私募因登记满一年但没发行产品而被注销。记者了解到,目前仍有大批私募徘徊在监管红线附近,基金“保壳”现象不在少数。业内人士指出,私募机构应从完善内部风控、加强投资能力、提高从业素质的初衷入手进行相应整改,否则即使保住牌照,日后仍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私募迎大洗牌
4月29日,中国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在证监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经初步统计,截至5月1日,还有1905家登记满一年但没有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没有采取任何操作,5月4日起,这些私募的资料已在公示平台上被注销。
中国基金业协会2月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称,将对三类私募基金实施注销备案,即新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已登记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在2016年5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
记者了解到,2014年中国基金业协会启动登记备案工作以来,我国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已超过2.6万家,但基金管理人诚信、规范意识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甚至有不法分子浑水摸鱼,借私募基金为幌,从事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犯罪行为。虽然洪磊表态,针对有真实展业意愿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强行注销,给予其一定宽限期,但行业的洗牌已经注定。
钱景财富CEO赵荣春指出,今后私募运营成本更高,销售竞争也将更激烈。未来我国私募产品的推介、募集、合同拟定、IT等,都将由一些私募服务公司来做,投入的成本更多。今年股市大震荡使券商机构等对产品的要求愈发严格,这也加大了私募销售的困难。监管趋严将加剧行业洗牌,也会提高大型成熟企业牌照的含金量。私募经过两年多野蛮发展,将逐步规范起来,浑水摸鱼者将被淘汰。私募“保壳热”引争议私募备案新规的实施,让大批空壳私募掀起轰轰烈烈的“保壳战”,此前私募“保壳热”已成为券商新的业务机会。不过,中国基金业协会近日表示,被注销的私募可以继续申请登记资格。业内人士称,登记通道的敞开,有望令“保壳热”降温,再加上“保壳”成本并不低,也有部分私募选择放弃“保壳”。
据上海、深圳几家代办公司工商、税务业务的中介机构透露,仅就获得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这一事项,价格在1万元到2万元不等。据悉,公告发布后,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齐上阵,都想在轰轰烈烈的“保壳”生意潮中分一杯羹,为基金“保壳”提供一条龙服务。
对此,中基协警告,提供所谓“保壳一条龙”服务的外包机构、券商、律师事务所,如果因为任何一个“保壳”项目“东窗事发”,不仅名誉扫地,还可能面临最高行业禁入的纪律处分。
事实上,“保住的壳”也是烫手山芋,记者了解到,按照新规,维持一张私募牌照的成本并不低。有人计算了“保壳”的基本费用,除了当年发行备案一只人民币100万元规模的基金产品外,“保壳”每年还要支付高达130万元的成本,包括基金外包及托管费、税费、律师费等费用。
另外,“保壳”完成只是运营的开始,接下来还有合规及信息披露等一系列操作要持续跟进,在没有建立起团队、风控、渠道等各方面体系的背景下,应对这一系列的合规操作让人头疼,这也让一些私募机构开始权衡“保”与“不保”的利弊。部分私募考虑后,会选择放弃“保壳”。
赵荣春认为,某些公司即使能暂时保住牌照,但面对接下来更严格的监管措施,勉强“保壳”的私募机构未必能长久生存。
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明确表示,仍为想要展业的私募保留大门,被注销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若因真实业务需要可按要求重新申请;对符合登记要求的申请机构,协会将以在官网公示私募基金管理人基本情况的方式,为其再次办结登记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