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产品工具化转型
- 发布时间:2015-05-18 01:43:40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张明江
牛市行进至此,公募基金经理奔向私募已经不是新闻,而本轮牛市的奔私先行者们也已经用市场走势与行动结果证明了当初奔私的“正确”。当优秀公募基金经理集体转向私募成为趋势,公募基金公司的管理者们已经开始思考“后奔私时代”公募基金的发展路径,公募产品的工具化转型,很可能成为未来公募基金的发展方向。
后奔私时代
截至2015年5月14日,近一年来,有242位基金经理离职,占基金经理总数的22.89%,近两年来有407位基金经理离职,占基金经理总数的38.5%。最新的案例是,泰达宏利基金总经理刘青山离职投身私募,就在上个月,汇添富基金总经理林利军也宣布离开公募行业。继众多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之后,公募基金总经理又开始成为公募奔私的主角。
或许,牛市期间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早已是常态,今天的奔私热潮不过是复制了上一轮牛市的历史。不过,也有公募基金人士认为,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的积累,本轮公募奔私潮的背后是国内资产管理行业格局的变迁,未来公募行业必将发生深刻变化。
“我预计,即使牛市结束,优秀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因为目前的公募基金体制确实难以实现优秀基金经理的对价,私募基金的分成机制会不断对公募基金经理形成诱惑。”深圳某中型公募基金公司高管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公募基金行业采取的事业部制等自救手段,目前来看效果较为有限。传统公募基金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都难以有效提升优秀公募基金经理在牛市期间的收入。本轮牛市中,公募基金发行的专户产品都取得了较高的收益,这与专户产品不同于公募产品的奖励机制不无关系。而上述公募基金公司高管更加看好公募基金公募的专户产品未来的发展。
“与其把精力放在如何留住基金经理上面,不如多想想对于未来的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格局怎样应对上。”
工具化产品井喷
“后奔私时代”,公募基金依然是大众理财的工具。近年来公募基金不断推出的被动管理的工具化产品大放异彩,而这很可能成为未来公募基金的发展方向。
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统计,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市场上现有的77只股票分级(含转债)总规模为2304.76亿元,较2014年末增加了775.34亿元。根据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新基金审批进度表,今年以来截至4月24日,证监会共受理了118只分级基金,其中股票分级基金有115只。如果申报过程顺利,这些基金都将于一季度后开始建仓。按照一季度的股票分级基金平均30亿元的规模计算,近期分级基金规模大约将增加3450亿元。
牛市期间,主动投资难以跑赢指数是很多资产管理从业者的经历。尽管在本轮牛市中,顶尖主动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跑赢了指数,但指数产品的收益依然不容小觑。目前市场内的243只指数型产品中,有近四分之一今年以来的收益超过50%,而跟踪中小板、创业板的指数基金产品更是接近翻倍。
“被动管理产品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需要推广投资者教育。”深圳某大型公募基金量化投资总监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上述人士看来,目前很多银行客户经理出于对于佣金的考核,对投资者进行误导,导致很多银行渠道的公募基金持有人频繁的申购赎回。“如果被动投资的理念能够被持有人认可和接受,普通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会有很大改善,这正是公募基金被动产品的发展空间。”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