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字号:  

制度保障+牛市诱惑 15位公募大佬集体私奔

  • 发布时间:2015-05-09 09:33: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田燕

  从王亚伟到王卫东,从邱国鹭到尚志民,从俞岱曦到林利军,近一年15位公募基金大佬转投私募。新的变化是,非投研人员亦大规模加入迁徙队伍

  得时者昌。

  在公募基金界,“奔私”,或者通俗地解读为“私奔”俨然成为一股潮流。伴随A股市场攀高,公募基金经理离职的数字也不断刷新。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今年5月6日,近1年来离职基金经理已达236人,而去年同期仅为156人,同比增幅高达49%。

  林利军、王卫东、于鑫、齐东超、王茹远、邱国鹭、邓晓峰、范迪钊、吕猛、尚志民、陈扬帆、王鹏辉、俞岱曦、杨绍基、冯刚等15位公募基金界的明星均在最近一年离职,并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私奔”潮已从基金公司投研前线蔓延到了中后台—南方基金电商部负责人郑伟博、汇添富基金电商负责人杨纲、华夏基金CIO陆小野、广发基金电商部门总助杜红、博时电商负责人盛震波、嘉实基金(博客,微博)齐小贺等中后台核心人员亦相继离职。

  华南一家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投资时报》记者表示,“2007年大牛市也没有如此多的人奔私,更多还是制度原因。从前出来创业,只能做投资顾问,没有管理人身份,渠道也不顺畅。私募基金正名之后,在制度上得到保障。”

  原东方基金投资总监于鑫告诉《投资时报》记者,“离开公募可以不用过多地考虑排名,不用在刀口上舔血。我希望做一个优质的经理人,为客户带来稳定的资产增值。”据了解,于鑫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真鑫资产,该公司正在准备发行一只新产品。

  明星基金经理下海创业

  借助此轮牛市东风,基金业大佬纷纷出走创业。比如,基金“一姐”王茹远,她成立自己的私募公司宏流资产;原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成立高毅资产,之后还招揽了原博时基金邓晓峰、原华夏基金业务总监赵新宇加盟。

  另外,还有原新华基金投资总监成立新华汇嘉投资,原汇添富明星基金经理齐东超成立巨杉资产,原国泰基金元老范迪钊成立兆天投资,原大成基金专户负责人吕猛成立润凡投资,原华安基金副总尚志民成立朴易资产,原兴业全球(340006)基金陈扬帆成立猛犸资产,原上投摩根冯刚成立域秀资产,原东方基金投资总监于鑫成立真鑫资产,原民生加银总经理俞岱曦成立万吨资产,原景顺长城副总王鹏辉成立望正资本等。

  这些明星基金经理明星高管均在去年底或今年初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有传言称原汇添富总经理林利军亦会加入“奔私”大军,同时他在辞职信中提到要“拥抱移动互联网”。

  除了股市行情给力,公募机制有诸多束缚也是大佬选择“私奔”的重要原因。

  北京一位业内人士坦言,“过去在公募基金,即便产品净值翻番,投研人员也难以获得收益。如果碰到牛市,情况会更复杂,别人赚100%,你只赚了50%,你的排名就在后二分之一,还有可能被扣钱。”

  目前,公募基金激励机制有所改观,中欧、前海开源、中邮等基金公司都在业内推行改革,让基金经理的收入与业绩真正挂钩,甚至与基金管理费挂钩等,但依然与私募基金成熟到位的激励机制相去甚远。

  一位成功的私募管理者的月收入甚至比一般的公募基金经理的年收入还高。按照一般阳光私募基的管理办法,私募管理人能从基金投资的收益中提取约20%的回报。按20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计算,假设能够有10%的收益,仅此一项,管理人的年收入就高达4000万元,再加上1%的管理费收入则更为可观。

  撇开天然的制度缺陷,不少由公转私的私募人士对于公募基金业绩考核机制也充满怨言。

  “每个季度排名、每个月排名、每天排名,公司内部还推行末位淘汰制。”有业内人士对《投资时报》记者表示,整体考核机制过于激进,身在公募压力与收入不成正比,也使他身边不少同事决意提早“下海”。

  另外,监管层在房地产信托、非标投资、城投债等方面的管控越来越严,高净值客户在大类资产配置上转向,亦成为一些有着丰富经验的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的“催化剂”。

  非投研人员加入离职潮

  近年来的一大变化是,不仅投研人员下海创业,市场部及中后台人员也积极出走。

  《投资时报》记者了解到,中欧、华安、博时和易方达均有市场部人士“私奔”,他们都是公司中层人员。此外,风险管理、法律稽查、信息技术等中后台部门也不乏出走者。

  中后台员工被挖墙脚到私募的趋势自2014年上半年私募基金牌照放开后变得显著。目前资产规模排名前十的私募公司基本都是从公募挖人,员工数量不少。

  过去私募以投研人员为主,中后台通常以合作方式外包。“实际上委托别人来做有很多缺陷,比如响应速度慢、配合效率低、个性化水平不高等”,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型私募公司开始搭建自己的中后台,这也是行业内中后台人员比较紧俏的重要原因。”

  懂中后台、懂运营、懂金融、识渠道,并且已经在公募积累过一定经验的人才,深受私募基金的欢迎。原华夏基金业务总监赵新宇加入高毅资产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经历熊市才算奔私成功

  中国证监会2014年8月发布的第105号令《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宣告私募基金10年“游击部队”状态结束,正式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一支“正规军”。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5月6日,已取得牌照的阳光私募基金公司达到10691家。

  在政策和牛市的双重推动下,私募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的目光。然而,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公转私大潮的出现引发了一些业内人士的担忧。

  没有经历过熊市的考验,很难说“私奔”成功。私募募集来的钱,只是暂时存放在公司处,一旦行情急转直下,不能控制下行风险,清盘随时可能来临。

  公募基金的投资业绩建立在基金公司研究力量及各方面资源的支持上,失去了原来强大的平台,基金大佬能否保持亮丽的业绩很难说,更何况还有来自客户和渠道的压力。

  公募管理规模庞大,每年可以收取到可观的管理费,旱涝保收,而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较小,主要靠业绩提成吃饭。

  私募基金业绩分化事实上已较为严重,首尾差距十分悬殊,平均业绩也往往低于公募基金。据格上理财统计,阳光私募基金今年一季度的平均收益率为17.39%,其中,进行传统股票类投资策略的阳光私募,2015年一季度平均收益达16.97%,而同期459只公募普通股基的平均收益率为31.1%。

  事实上,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基金公司,有九成公司仍然徘徊生死线。据了解,私募的生死线是10亿元,产品规模超过10亿元,意味着即使市场环境变化,管理费亦可以与支出平衡。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