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字号:  

QDII基金七年之“恙”:国际化如同一场梦

  • 发布时间:2014-10-13 08:33: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田燕

  7年前的10月,4只QDII基金闪电募集1200亿元出海投资。7年过去,虽然美股迭创历史新高,但首批出海的4只QDII 基金净值仍在面值之下徘徊,最低者不足6毛。业绩不佳,销售惨淡,QDII基金规模长期滞涨,目前正逼近历史新低。

  业绩:

  亏损阴影挥之不去

  运作7年,业绩不佳。这恐怕是QDII基金最为投资者和业内所诟病的。这一点无论是首批出海的4只QDII基金还是之后陆续成立的QDII基金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截至10月9日,南方全球、华夏全球、嘉实海外和上投亚太单位净值(同时也是累计净值)分别是0.762元、0.854元、0.67元和0.577元,成立以来分别亏损23.8%,14.6%,33%和42.3%。从绝对收益角度看,4只QDII基金均显著亏损。而这4只基金各自的业绩基准同期涨幅分别为1.33%、-0.16%、-34.48%和-10.52%,可以看出,除了嘉实海外,其余3只基金业绩均跑输各自基准,其中以上投亚太跑输幅度最大,成立以来比基准多跌了31.78个百分点。

  在2007年之后成立的QDII基金中,虽然也有不少产品成立在股市低位而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正收益,如交银环球、国泰纳斯达克100、富国中国中小盘、海富通海外精选和 广发全球精选 等,收益率均超50%,但仍无法改变QDII基金总体业绩差、显著跑输基准的残酷现实。

  投资:

  过分倚重港股中概股

  投资策略产生投资绩效,QDII基金惨淡业绩的背后是其投资策略出了问题,过于重仓港股特别是H股成为批评者最常拿来攻击QDII的理由。由于港股特别是H股与A股相关性极强,导致重仓港股的QDII基金未能有效发挥分散A股波动风险的作用。

  部分QDII基金对港股的过分倚重,与产品设计相关。由于运作初期投资能力的限制,众多 基金公司推出的产品都是大中华概念基金,主投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也就是说,这些产品从一成立就是奔着港股和中概股去的。但许多打着全球投资和配置旗号的QDII基金,运作初期受能力限制重配港股尚情有可原,在运作相当长时间后仍把较高比重投向港股令投资者费解。

  据统计,港股一直是QDII基金投资的头号市场,今年中期QDII基金在港股上的投资比重达到54%,虽然比2007年底的80%和2008年底的70%明显下降,但绝对比例依然很高,并远超排名第二的美国的24.66%。

  过去7年,港股和A股保持了极高的相关性,A股沪深300指数7年间下跌55.53%,同期港股恒生指数和H股指数分别下跌15.25%和40.13%,而MSCI世界指数仅微跌0.16%,美股 标普500 指数上涨24.19%。在产品设计和实际投资中过于倚重港股,令QDII基金和A 股基金一损俱损。

  人才:

  团队竞争力不强

  海外市场众多,影响因素复杂,远非A股单一市场所能比。要运作好一只QDII基金需要高素质、有经验的投资人才和投研团队,但7年间无论是大型基金公司还是中小公司,多数未能培养出一支有竞争力的QDII管理团队,这也是QDII基金业绩和投资之殇的主要原因。

  从现任基金经理的从业背景看,虽然不少有海外资管机构从业经历,但曾在大型主流机构任职的比较少,真正操盘过基金并有业绩纪录的更少,这些海归显然无法胜任实际的投资需要,更有不少基金经理没有海外市场研究和投资经历。

  据悉,不少基金公司国际业务部只有寥寥几人,这同A股投研团队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无法相提并论。人才匮乏的QDII基金令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

  销售:

  乏人问津局面惨淡

  首批QDII基金巨亏的事实给投资者造成了这类产品风险巨大的固有印象,这导致QDII 基金销售困难重重,虽然近年来A股相对海外市场表现不佳,而美国股市一片火热迭创新高,但投资者就是不买账。

  统计显示,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QDII 基金发行中断,2010年恢复发行后无论当年市场状况如何,QDII基金都备受投资者冷落,除了2012年平均首发规模勉强达到10亿元外,其余年份均在5亿元到8亿元之间徘徊。伴随产品滞销,基金公司对开发QDII基金的热情也不断降温,在2011年发行24只新品创年度新高之后,新成立的QDII基金数量不断走低,2012年和2013年各成立16只,今年前三季度骤然冷却,仅成立4只。

  可以看出,QDII基金已经陷入“人才匮乏-投资失策-业绩不佳-销售惨淡-规模滞涨”的恶性循环。

  规模:

  几创历史新低

  首批4只QDII基金的惨败,直接导致后续QDII基金发行艰难,造成QDII基金规模长期停滞不前,迷你基金大量出现。

  数据显示,QDII基金总体规模由2007年10月底的1200亿元持续下滑,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规模缩至516亿元,随后全球市场展开反弹,QDII基金的规模有所上升,2009年底一度达到736亿元,但随后再度下滑,截至今年7月底,QDII基金总规模为536亿元。而近两个月港股和贵金属下跌,QDII基金规模可能再度下滑,预计降至530亿元以下,几乎要创出历史新低。

  截至今年中期,85只QDII基金平均资产净值只有6.29亿元,剔除掉规模最大的也是首批4只QDII基金之外,其余82只基金平均规模仅1.53亿元,其中42只QDII基金规模不足1亿元,占比达到一半,规模最小的QDII基金只有244万元。可以说,对几乎所有基金公司来说,管理QDII基金都是亏本买卖。

  此外,据外管局公布的额度信息,由于规模持续缩水,去年以来不少基金公司QDII额度调减,一些公司额度缩水60%以上,最少的只有2亿美元。

  由于规模小,QDII基金投资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近期QDII基金打新 阿里巴巴所获甚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QDII规模过小和话语权微弱的结果。由于短期内无法打开局面,部分QDII基金最终可能被迫清盘。

  产品:

  黄金QDII惨成“绞肉机”

  QDII基金在主动管理方面人才欠缺,于是海外成熟的被动型产品和另类投资产品进入他们的开发视野。这些产品不需要专门的研究支持,跟踪标的即可。但由于对发行时机判断失误,不少此类产品成立以来巨亏,成为继首批QDII基金之后又一批“绞肉机”。

  在这些“绞肉机”中,黄金QDII最为伤人,2011年1月, 诺安基金发行成立首只黄金QDII—— 诺安全球黄金 ,投资境外有实物黄金支持的 黄金ETF ,适逢金价上涨,成立当年该基金取得了超过8%的收益率,成为2011年熊市里最赚钱的基金品种,于是多家基金公司跟风推出了类似产品。但好景不长,伴随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和QE逐步退出,金价在2012年高位盘整之后于2013年开始暴跌,长达数年的黄金牛市终结,成立于金价顶部区域的4只QDII基金全部被套,其中汇添富黄金、 嘉实黄金 和易方达黄金成立以来亏损均达到34%,诺安黄金亏损也近20%。

  此外, 大宗商品QDII、金砖四国指数QDII、亚太和新兴市场QDII等也因推出时机不佳而大幅亏损,多数跌幅超20%。

  策略:

  无视自身能力盲目国际化

  QDII基金到今天越做越难,除了市场因素等客观原因之外,基金公司冒进的发展策略或许是更根本的原因。在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固有发展策略之下,基金公司无论大小都要在各项业务上跑马圈地,而无视自身是否具有相应能力。盲目追求“综合性国际化资产管理机构”的不切实际的策略最终导致众多基金公司深陷QDII泥潭。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共有32家基金公司获得QDII资格,这些公司都是在2009年之前成立,当时基金公司总家数只有60家,也就是说,有半数“60前”基金公司申请开展海外投资业务。

  拥有QDII资格的也不乏中小型基金公司,如信诚、国海富兰克林、华泰柏瑞、长信等,而国泰、长盛和海富通等基金公司近年来规模不断下滑。这些公司能有多大财力投入QDII基金运作上是个很大问题。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