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外汇 > 外汇资讯 > 正文

字号:  

人民币有望两年内成第四大国际货币

  • 发布时间:2015-07-23 09:39:0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刘波

  18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货币战略》(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自2009年至今,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稳定迅速提高,有望在两年内赶超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国际货币。而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人民币国际化将获得充足动力。

  《报告》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货币战略可从大宗商品计价结算、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产业园区建设及跨境电商人民币计价和跨境支付等方面进行突破。

  国际化指数5年增长120余倍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测算,作为客观描述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实际使用程度的综合量化指标,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在2014年底达到了2.47%,而在2009年底该指数仅有0.02%。这意味着,该指数5年间增长了120余倍。

  截至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已经上升到2.9%,与日元的国际化指数差距已经不足1个百分点,与英镑的国际化指数差距大约在2个百分点左右。“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逐步落地,特别是资本账户稳步开放等政策的推进,人民币两年内成为第四大国际货币是完全有可能的。”《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介绍。

  与此同时,金融交易逐渐成为人民币国际份额上升的主要力量。2014年全年,人民币直接投资额为1.05万亿元,同比增长96.5%;全球资本和金融交易中的份额也达到了2.8%。《报告》指出,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

  “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动力

  人民币在各国官方层面也得到更多认可。据央行统计,央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定,总额3.1万亿元。截至今年4月末,境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6667亿元。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陈雨露表示,“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两个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对现行的实体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报告》指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上全方位地发挥贸易计价结算、金融交易和外汇储备功能,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新的国际货币及其风险管理机制,为维护区域经济和金融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在陈雨露看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中国作为沿线各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直接加强沿线各国之间的货币流通。只要加强人民币使用便利性和降低交易成本,沿线国家必将逐步提高贸易、投融资、金融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人民币份额,为继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提供充足动力。

  当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依靠国内的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和制度进一步创新。陈雨露表示,我国应积极推进国际优质产能的合作,鼓励和满足国内技术和产业创新的资本供给,切忌出现盲目性的资本外流,丧失掉本国产业升级的时间窗口,以至于在激烈的国家竞争当中,功败垂成。

  大宗商品计价结算将成突破口

  《报告》课题组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按照当前中国进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来看,预计到今年底全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份额会达到3.4%。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出口的大宗原材料和能源有一半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那么全球贸易中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份额会提升到7.05%,这无疑会大大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报告》指出。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未来10年亚洲基础设施每年资金缺口8000亿美元。《报告》认为,中国拥有比较高的储蓄率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条件成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体系的组织者和重要的资金供应方。

  《报告》还建议,将“一带一路”产业园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要充分挖掘跨境电子商务使用人民币的潜力,强化沿线国家对人民币的民间认同感和接受度。中国政府正在实施“互联网+”的战略,改善营商环境,创新贸易方式,推动跨境电子商务。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