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回血”P2P言之尚早 迹象虽现谈回流尚早
- 发布时间:2015-07-03 09:43:53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毕晓娟
当今年股票市场火爆之际,P2P平台的新老投资者均毫不犹豫地掉转了“船舵”杀入打了鸡血的股市。然而,在如今股指出现回调时,坐在跷跷板另一头的P2P网贷行业却并没有出现资金大面积、高速回流的态势。
“虽然股票市场出现了悲观氛围,但是投资者每一个决定均经过慎重考虑,尤其是转向不同的投资标的,将钱从股票撤回的迹象有,但并不明显。”某P2P平台负责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断然否定了当前资金回流P2P平台的猜测。
迹象虽现谈回流尚早
“资金的确出现流出迹象,满标速度正在下滑,债权二级转让市场的活跃度也大不如前。”在牛市期间,《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曾经采访过的一位平台负责人明确表示,牛市对于P2P行业存在影响,并称该平台已经做出本年度预期业绩量的调整计划。
市场的火爆,这个曾经笼罩在P2P网贷行业上方的乌云,是否消散了呢?
“现在满标速度的确在加快。”你我贷创始人严定贵表示,从平台目前的数据来看,行业已经出现回暖迹象,同时,行业中许多平台利用投资者该段时间摇摆不定的心态高频度、大手笔推出了诸多“优惠措施”,以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金信网创始人、首席运营官安丹方表示,在行业发展的同时,资产配置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更多平台数据显示,当前P2P平台的主流用户已经出现向家中拥有一定资产积累的群体转化,这一群体兼有股民和P2P投资者双重身份。
但是,更多的行业人士表示,现实与想象仍存在一定差距,乌云在移动,但距“消散”还有一定距离。在前期已经流向股票市场的资金,短期内似乎无法高速回流至P2P网贷行业。
上述P2P平台负责人表示,以更为实际的观点来看,一方面,曾经P2P行业的种子用户的老股民,不排除部分投资者已经将钱“还”给股市,尤其是今年配资盛行的情况下,曾经从P2P出逃的本金是否还存在尚需打个问号。另一方面,不排除投资者对于牛市的期待仍然存在,尚处于“观望期”,资金还未出现大幅流转。
此外,值得提及的是,除股票市场这一与资金面具有一定关联度的外围因素外,政策层面也推出了诸多“招式”。降息、降准“双降”政策使得市场流动性得到补充,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从而导致大型P2P网贷平台理财端产品的收益进一步下滑。
当然,双降对于P2P平台依然带来了部分利好,有利于改善实体经济,降低借款人融资成本,提高资产质量,坏账率也会随之降低,进而缩小投资人的投资风险。
部分涉及配资业务的P2P平台成交量下降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5年6月P2P网贷行业整体成交量达659.56亿元,环比5月上升了8.19%,是去年同期的4倍,再创历史新高。目前历史累计成交量已突破6835亿元。
不过,受6月股市巨幅震荡、国家严控配资业务等因素影响,部分涉及配资业务的P2P网贷平台,成交量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
以拥有配资业务的P2P平台塞上贷为例,6月15日至6月21日这一周的成交量为156.7万,较上一周环比下滑22.4%,6月22日至6月28日这一周的成交量为106.2万,较上一周环比下滑32.23%。
“由于本周尚未结束,因此上述以周为单位统计的数据变动尚不明显。”盈灿咨询研究员陈晓俊表示,投资者对于股市的担忧多发生在6月29日至7月5日这一周。
“此次,股票市场的大涨在一定程度上源自融资盘的助推。”一位股票配资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他了解到,目前配资行业中,部分平台已出现系统性风险,这些平台均在想办法“围追堵截”。
在上述资深人士看来,作为具有杠杆效应的资金,炒股资金规模无论是增长还是下降,均不同于非杠杆资金所产生的“加数”效应,而是“乘数”效应,因此一旦出现危机,将是瞬间的且是雪崩式的。与配资相关的P2P平台出现成交量下滑具有一定必然性,同时,不排除真正的下滑幅度超过现在所了解到的程度。
但是,嫁接了P2P产品这道“缓冲”效果的平台比起单纯的配资平台仍然情况趋好。一方面由于P2P平台的小额分散起到了一定的分散效应,另一方面对于P2P平台的投资者来说,只要是P2P产品就属于固定收益的一种,借款者发生“股市坏账或股市逾期”则另当别论。但,在P2P平台上独立出配资业务的平台类型除外。
回到整个P2P行业,无论是平台数量还是成交量、贷款余额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虽然加速度有所放缓。
数据显示,2015年6月网贷成交量再创历史新高的同时贷款余额也同步走高,增至2087.26亿元,环比5月增加8.03%,增速略有放缓,是去年同期的4.38倍。网贷之家首席研究员马骏表示,按照2015年以来网贷贷款余额增长速度,预计到2015年年底,贷款余额或将突破3500亿元。
上述分析人士指数,P2P行业虽然已经有8年历史,但是相比整个金融市场,仍然是“新生儿”,尚处于高速增长、规模加速成型时期。此外,金融创新、监管加速等诸多政策利好刺激并未停歇。因此整体行业规模处于上升期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