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理财 > 互联网金融 > 正文

字号:  

网络支付安全存隐忧 慎扫二维码警惕低价陷阱

  • 发布时间:2014-09-10 07:11: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孙朋浩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广泛普及使得网络支付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不过,随之而来的金融欺诈行为也日益猖獗。据最新上市银行中报数据显示,四大国有银行电子银行客户数量已突破10亿户大关。然而,在可喜的增长和如此庞大的客户群背后,各类银行卡欺诈犯罪亦呈现爆发态势。此外,网络金融交易诈骗花样频出,防不胜防,唯有提高自身防范意识,才能全面“免疫”。

  网络支付存安全隐忧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杨再平专职副会长在“网络支付安全宣传月”启动仪式上透露,截至2014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近2.9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3208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12%。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亿,半年度增长率为63%,网络支付已逐渐成为我国民众较为常用的支付选择之一。

  然而,伴随移动支付用户增长的是网络支付安全问题的频出。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近年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风靡,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手持终端设备的普及,新型移动支付领域也成了钓鱼软件、黑客等的觊觎之地。层出不穷的新型骗术、花样翻新的黑客木马,无一不在拷问着网络支付安全问题。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在“移动支付的隐忧”一期节目中报道称,一家专门从事网络安全研究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对近年来银行卡被通过支付宝盗刷的新闻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部分案例中,因为用户个人不慎,泄露了隐私信息,比如被人用复制身份证补办了手机卡,最终导致银行卡被盗刷。而另外相当一部分的案例,则都是用户被动地因为网络不安全的原因,导致银行卡资金被盗。

  网络支付安全防骗小贴士

  针对目前手机病毒、手机支付安全、电信诈骗等安全形势越来越复杂,手机用户应逐步提升手机安全意识。中国经济网记者查阅了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制作的银行卡网络支付安全宣传手册,提醒大家在防范金融诈骗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提防虚假客服,切勿泄露动态密码。办理网络购物、网络退货、退款等业务时请认清官方渠道。切勿轻信不明身份的电话,聊天工具或其他形式提供的非正规途径的网络链接。在收到动态验证码时,仔细核对短信中的业务类型、交易商户和金融,并不随便泄露给他人。

  网络社交陷阱多,警惕骗子冒牌诈骗。不法分子利用社交网络的熟人关系让持卡人放松警惕骗取银行卡等相关信息。针对此,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醒您,不要轻信在任何社交网络中发送信用卡的卡号、密码、卡片背面末三位数字等关键信息,以免不发分子假冒亲友或盗取聊天记录,窃取用户银行卡信息。

  慎扫二维码,降低盗用风险。谨防“山寨”应用软件在扫码前,一定要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知名正规的载体,不要见“码”就刷。在移动终端安装杀毒软件等相应的防护程序,一旦出现有害信息,可以及时提醒和删除。

  公用WiFi要长心眼,保护账户安全。现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蹭网族蹭网的习惯私设钓鱼WiFi,通过木马程序偷走用户的信息。如果要使用商场、酒店等公共WiFi资源,一定要仔细核对用户名,特别是看到与公共WiFi名类似的用户名时更要多留一个心眼。

  警惕低价陷阱,拒绝“钓鱼网站”。在信任的网站进行购物,不要轻信各种渠道接触到的“低价”网站和来历不明的网站。在正规网站购物,下好订单进入支付页面时,网址的前缀会变成“https”,此时页面的数据传输是加密的。如支付页面网址前缀仍然是“http”,就有可能存在风险。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