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要注重艺术创新
- 发布时间:2015-11-13 09:32:10 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毕晓娟
收藏论坛
□ 张守涛
当前,在大众收藏过程中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是在理念上,只重喜闻乐见,不重原创性。在很多人眼里,只有似曾见过的才是好的,新鲜的、没有见过的则不好。这种理念实际上是对原创性的忽视,而在艺术品收藏中最应该得到重视的,恰恰是原创性和独有性。
时常听一些人问画家,能画齐白石的虾吗?能画徐悲鸿的马吗?这时我往往会反问他,我为什么要画齐白石画过的虾和徐悲鸿画过的马呀?有一次在一个画展上,我的一幅参展作品《抬头见喜》获得唯一的金奖。这幅画中的雏鸡我是用焦墨画的,过去没有人这样画过,一般人画雏鸡都用湿墨、淡墨,也就是齐白石画雏鸡的办法。在画展上我听到一位老人指着画说:“这和齐白石画的不一样,齐白石那样画多好呀!”而他边上的一个中年人则说:“人家为什么要学齐白石呀,齐白石要是在世的话没准会说,我画的怎么和他不一样呀?”我的这幅作品之所以在国际上获奖,原因首先是选题用了一个大家喜爱的题目,符合大众心理。据记载,自唐代就有称红蜘蛛为“喜子”的习俗,这样就把一幅花鸟画放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应该说这就是作品的文化内涵。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法有新意,用了一种别人从没用过的技法,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而创新就是艺术的真谛。当时有评论说:“这幅作品中的雏鸡深得传神之妙,又能一反常人所用的湿墨法,而独用焦墨,恰当地表现出雏鸡绒羽的柔润。”
艺术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要不断创新,艺术对人类历史最大的贡献有3个:实用性、娱乐性、启迪性。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喜闻乐见,不断重复先人,重复自己,又怎么谈得上启迪性呢。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是这个意思。艺术不仅要重现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这就要求艺术作品要充满想像力。我在教学中常说一句话:“画是想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当然,这种想像力又是生活积累的结果。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有体验有积累,可为什么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呢?这是因为有的人把逝去的生活只是当成了过去,而有些人对生活总是充满了激情,总能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臆想出无边无际的遐想。什么是天赋?天赋就是这种想像力,而重复则是想像力的枯竭,是缺乏活力的,没有生命力的。
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外国朋友让我给他介绍一位山水画家。老外看了这位画家的作品图片,非常喜欢他画的古建筑。我就带他来到了这位画友家。当时他选了两幅作品,一幅是颐和园一幅是北海。他出的价格在当时就是天价,一切谈妥,马上就要成交了,可是这位画家却说:“北海你能拿走,颐和园得过几天再拿。”老外问他为什么?他说:‘北海’我有两幅,你拿走我还有画稿,‘颐和园’我只有一幅,要画一幅稿子再给你。”老外说:“不用了,我把这3幅画都买了,按3幅的价钱给你,但那幅重复的‘北海’我要在你家里开个记者招待会当场烧掉。”这个画家急了,说什么也不同意卖了。结果是这件事不了了之,我还落个两头不说好。画家埋怨我,怎么带来一个要烧我画的人。老外认为我带他认识的人不是画家,只是个画匠,因为外国人认为,一个真正的画家是不会画重复的作品的。如果成交,这位画家无疑将成为当时中国画作品价格最高的画家,再加上烧画的记者招待会,他的名声和画价一定会暴涨。这些往事就是告诉收藏人,一定要打破“喜闻乐见”这一观念,要有一种孤品意识,要有一种收藏原创作品的意识。
什么是原创?就是新鲜的,过去所没有的。当然,原创也未必都是好的,这就需要有判断力。我认为,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去判断:首先是这种创新是否代表了一种健康的情绪,就是现在常说的正能量;其次是这种创新是否有生命力,是否有发展潜力。创新应是健康上进的,不是颓废的。有很多人把自己的不健康情绪画在作品里,作品脏兮兮乱糟糟的一团黑,把一个美丽中国画成鬼城,有的人把人物画成妖魔鬼怪的样子,有的人热衷于画小脚的裸体女人加色情。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创作思想,是不足以存世的怪胎。如果我们收藏了这些作品,将来孩子们会怎样看我们?还有一些人把从西方捡来的陈芝麻烂谷子搬上宣纸就说是创新,在书法创作中也是随意造一些既没根据又无法辨认的错别字画在宣纸上,这些都不能说是创新。此外,还要注意判断这些新东西是否具有文化内涵,有没有文化根基,有没有历史的传承性,因为这些都涉及到它有什么样的受众群体,而受众群体的多少是决定作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要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就要经的多、见的广。收藏者如果对古代作品一无所知,就无法判断它的历史传承;如果对西方艺术毫无了解,又怎能知道那是从西方捡来的破烂?所以,博览就是学会判断的基础。
有人可能会说:齐白石的虾,黄胄的驴,作品很多但为什么还值得收藏呢?那是因为这些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画法本身又是原创的,笔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当然也是精品,这和刚才讲到的那个园林山水画家还要留一个粉稿又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