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财经 > 收藏 > 业界聚焦 > 正文

字号:  

2015艺术市场年度预测

  • 发布时间:2015-01-19 10:03:27  来源:人民网  作者:韩帮文  责任编辑:郭伟莹

  2015年这艘岁月的船帆刚驶开渡口,我们想对这一年做一个粗略的预测,不为别的,只为抒发内心的愿景。我们愿,画坛里再多一些正能量,市场里再多一些大利好。

  邀集专家对九大趋势进行深度把脉、理性判断。广东美协专职副主席王永预测,工笔画在大型展览中将继续占优;广州美协原主席卢延光断言,美院教学仍将是热点话题;著名批评家皮道坚坦言,广东当代艺术短时间内难有大变局;广州画院院长方土展望,岭南艺术家走出去将趋于理性;崇正拍卖负责人许习文认为,拍场市场是否探底仍是未知数……

  当然,预测也仅仅只是预测,剩下的只能交给时间去验证。

黎雄才 旭日东升

  拍卖寒冬

  艺术品拍卖能否走出低潮期?

  北京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中心,内地最具实力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均聚集于此,其发生的数据往往能准确彰示艺术品拍卖的动向。据媒体统计,北京最大的两家拍卖公司公布的拍卖数据已经表明交易在走低。保利2014年秋拍的总成交额为24.91亿元,而它的春拍为27.8亿元,2013年秋拍是28.7亿元;嘉德2014年秋拍总成交额为16.75亿元,而春拍的总成交额为22.2亿元,2013年秋拍是23.48亿元。

  这相邻的一组数据,可以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在向低谷滑落。而在2015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是否会探底,能否让人看到乐观的利好因素?

  嘉宾预测

  岭南板块稳定走高值得看好

  ●许习文 广东崇正拍卖负责人

  送走了低潮期的2014年,中国艺术品拍卖要对2015年做一个乐观的期待,似乎仍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我们当然想行情不会再走低,起码不会比2014年还要差,但是否探底仍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对于今年春拍,很多人仍处观望、慎重的心态。

  这是整体大环境使然。拍品的征集难度将继续加大,藏家放出精品的心态也比较慎重。就拍卖行而言,纵使拿到了天价拍品,也必须考虑市场接受程度,谁也没有卖掉的把握。就是去看2014年的过亿拍品,数量也不能算多。总体来看,这些拍品的质量与价格是相符的。这说明买家出手越来越理性了。

  就现在来看,我仍没有看到让人乐观的利好因素,这种趋势似乎没有办法改变。对于拍卖行,这是大的挑战,必须调整思路应付大环境,比如在拍品征集与细节服务等方面要做足功课。

  纵然全国艺术品拍卖格局充满诸多未知数,前景不太乐观,但最近几年岭南板块始终稳健。在全国这个大棋盘里,广东似乎不温不火,甚至有些默默无闻,但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并没有走低,反而在稳定中走高,而且还让人看到了诸多可喜的现象。所以,我仍看好岭南。

黄永玉 1988年作 荷塘鸭趣

  名家跌价

  当代艺术品价格将下降两成?

  “大多数当代作品价格都将下降20%-80%。”2014年12月6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一次论坛上指出,艺术家市场行情面临下跌压力,他表示目前已经有一些作品价格下降了40%,而艺术家给自己作品定价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以当代艺术为例。在去年秋拍中,曾经扛起拍卖市场先锋旗帜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深度失宠。在北京瀚海、中国嘉德等几个大型拍卖公司中,当代艺术“F4”——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钧集体“失语”。而当代艺术界另一明星画家曾梵志的作品《面具》虽然最终成交,只是,这一在前年拍出1344万元高价的作品,最新的价格是750万元,缩水超过四成。

  据统计,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在过去一年下跌了约60%。自2005年以“走楼梯”的速度被推向市场巅峰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已经以“坐电梯”的速度下滑至4年前的水平。

  在2015年,当代艺术家的价格指数是否会继续下滑?而在世艺术家的整体市场行情是否继续走低?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嘉宾预测

  有些名家价位跌落不止一半 但精品力作顶住了市场考验

  ●鲁晓昆 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执行会长

  毫无疑问,在201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那些高不可攀的价位被拉了下来,那些戴着无限光环的艺术家们,也正在面临着作品在市场上无人无津的尴尬境地。

  前几年,市场虚热、艺术品价格虚高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现在艺术品的价格有所回落,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是市场高歌猛进了这么多年,也的确需要一个调整,这是自然的经济规律,无法绕过去;其次,反腐所带来的礼品市场大幅度萎缩,也给艺术品交易带来影响。

  大部分艺术家的市场价位都有所调整,甚至有些名家的价位跌落了不止一半。但是,也应看到,真正有艺术价值的创作,还是与市场价格相匹配的,特别是精品力作,顶住了市场的考验。现在,几乎所有艺术家的市场行情都在经受考验,大浪淘沙,能经受考验的还是那些真正有学术创造的艺术家。如果把艺术家分为上中下三等的话,中间段的艺术家所受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现在进行的市场调整,还将继续走向深度,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绝非三两年所能完成的。所以,在2015年,艺术家的市场价位还将面临诸多变化。但是,人们对此也不必过于悲观,因为画价回归理性,对长远发展还是一件好事情,前途仍是光明的。

  岭南方面,因为创作与市场都颇具领域性,地域消费特征比较明显。有的人喜欢投资,有的人出于兴趣去收藏,不像北京那样礼品市场份额过大,所以受到的打击与考验没有像北京那么大。但是,地域性消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岭南的艺术家能多走出去,岭南的市场交易能伸展到更广地域,市场的发展会更趋于健康与理性。

  市场处于深度调整期,机遇也同样并存。对于艺术家来说,会面临一个心态的调整,可以收一收炒作的心态,而多把精力放到创作上,这对自己艺术生命的打磨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对于画廊等市场主体来说,哀嚎四起,但绝非就是走到了绝路。可以少做一些大而虚的商业展览,多进行艺术普及等公益活动,让普通民众走近艺术,去认知、欣赏、消费艺术。当然,还可以进行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让民众更轻松地接近艺术。而艺术与审美的普及,才是艺术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

  梁江(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

  声音

  当代一些名家作品在市场上走红或者被捧红,主要作为礼品画销售。某些画家的作品,几年之间从一平尺几万元暴涨到几十万元,乃至不按尺寸只论张计价,一幅画数百万元,这样近乎天方夜谭的价格,已完全游离于市场规律之外,是潜规则或幕后炒作推手运作的结果,一般艺术消费者不可能承受这样的作品。当代书画市场如果深陷礼品泥潭,将与社会美育脱离,跟普通民众的生活无关,这样的艺术将别无出路。

-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的当代展。

  画廊倒闭

  过半画廊可能倒闭

  时光退回到2008年,北京798艺术区,画廊的生存状况颇为惨淡,甚至出现了“倒闭潮”。各家画廊里几乎看不到人,画廊转让的小广告随处可见。当时,有权威媒体报道——“中国画廊遭遇最寒冷的冬天”。但现在来看,画廊业的冬天,其实才真正开始,甚至尚不知最严寒的天气何时才真正到来。

  以前每到春节前夕,字画是市场中最炙手可热的礼品,画廊恰好借此“冲业绩”。但近两年来,随着书画市场直线走低,画廊业到了年末也无计可施。

  “接下来将会有一个画廊的倒闭潮,最多可能倒闭2/3,因为它缺少现金流。”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去年底曾指出,未来画廊要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才能生存发展。

  嘉宾预测

  “画店”经营模式濒临危机

  ●金仁贵 美林美术馆馆长

  就我自己而言,对文化产业来说,无所谓高峰与低谷,在哪个舞台唱什么歌,它都有自己的文化逻辑在里头,而非像其他产业形态,纯粹是一种市场逻辑。所以,真正的画廊是有文化使命感的,在变幻的市场格局中,它会顺势而为,呈现出一种文化形态的成熟度。

  而现在所讨论的“画廊倒闭潮”,其实是一种“画店倒闭潮”。画店是把艺术当做生意来做的,缺乏一整套的艺术推广策略,其赢利点是赚取艺术作品的差价。相比于画廊,画店过度倚重礼品消费,达70%-80%之多,对社会依赖性太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就非常差。一旦社会结构与政府决策发生了某些变化,画店的经营模式就濒临危机,甚至不得不关门歇业。

  画店该如何扭转行业颓势呢?首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从艺术社会化转向艺术的大众化,以推广艺术文化为己责,让艺术品成为一般消费品。就这一点而言,广东任重道远。因为广东严格意义上的画廊太少,绝大多数都是画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过于脆弱。

陈治、武欣 儿女情长 局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

  工笔走俏

  工笔画在大展中是否继续抢眼?

  又是一届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又是一波众说纷纭的话题热议。“全国美展现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唯有中国才有的模式。”著名理论家、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曾如是描述美展的中国特色。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中国画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笔占优而写意落寞首先吸引了艺术界的热烈讨论。对此,著名理论家薛永年直言:“写意精神的意象手段在这个展览里面表现得不够充分……丢失了国画不应该丢失的因素。”

  中国画不应该丢失的因素到底是什么?但最终又为何丢失了?在2015年以及接下来几年的美术大展中,我们能否找回已经丢失了的因素?

  嘉宾预测

  不存在写意精神沦落的说法

  ●王永 广东美协专职副主席

  在我看来,工笔与写意都是中国画两个重要的技法,不存在孰轻孰重、孰主孰次的关系。最近时期,仅仅在展览层面,工笔画参选的数量大,入选与获奖的比例也比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写意画或者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就沦落了。

  2014年最大的展览就是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了,很多艺术家与理论家都看到了工笔画的的确确更能入选、获奖,而真正出彩的写意画少之又少。我以为,这仅仅是展览层面的现象,并不能等同于整个画坛的真实状况。

  这种现象的出现,首先源于展览竞争太激烈,而参展的主要还是年轻人,能在美展中崭露头角对自己的成长可以起到很大作用,自然就在时间与精力方面投入颇多,而工笔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再加上年轻艺术家多是美院培养的,教学上决定了他们选择了更擅长的工笔形式。而写意画,不到一定的年龄与历练,笔墨的功底不到位,年轻人去画写意是相对吃亏的。另外,最近几年的美术大展中,工笔画无意中多了起来,也给年轻艺术家释放了错误信号,以为画工笔就加重获奖的可能性。

  综合各项原因,年轻艺术家选择工笔画,就成了一种比较稳妥的参展方式。

  但是,决不能否认年轻艺术家群体中也存在大量的写意画能手,只是没有在美展中呈现而已;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参加各类展览的更高年龄段写意高手,那就更多了。写意画依然是当前中国画坛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也一直在发展中,所以,不存在写意精神沦落的说法,大家也不必对展览中所呈现的美术现象过于悲观。

  毫无疑问,在2015年以及接下来的几年里,工笔画在展览里将继续占优,特别是大型的展览。这种趋势在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扭转。当然,也不能否认,会有非常聪明的年轻艺术家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回避这一趋势,而选择写意画参展,说不定也能获取可观的成绩。

  我以为,对于美术展览而言,年轻艺术家只要忠诚于自己的感觉与风格,不加功利地去选择某一技法,都是可取的。这是艺术家的自由,不必苛责。当然,前提是艺术家也不能违背自己的感觉与兴趣。

陈永锵、朱颂民 《越秀风华》 局部 历代羊城八景长卷之图一

  长卷热潮

  广东长卷创作热会持续多久?

  2014年一波声势浩大的长卷创作热潮席卷岭南画坛。《客家山居图》、《南粤禅林图》、《历代羊城八景图卷》系列长卷、《潮汕胜景图》、《山不在高——广东四大名山画卷创作》等长卷创作渐次开展。

  除了参与人数众多、规模巨大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紧扣本土文脉,对岭南意象进行再发现、再塑造。

  长卷,这种古代文人酷爱的传统赏玩形式,已演化为今天的宏大叙事的载体,创作的个体化与品鉴的私密性转变为工程的集体化与展览的事件性。长卷创作热背后的艺术与文化逻辑到底是什么?到了2015年,这股热潮还能否持续?

  嘉宾预测

  长卷热纯粹是一个偶然事件

  ●李劲堃 广东文联专职副主席、广东美协副主席

  刚刚过去的2014年里,岭南突然掀起了一股长卷创作热,惹起很多人的关注。但我以为,这纯粹是一个偶然事件,与艺术本体的内在逻辑并无太大关联。长卷创作热,就像一个人看电视,随机看到了一个频道的一个节目,他能停下来观赏片刻,便是偶然了。

  我的确已经注意到,本地多个艺术机构或组织,策划了多个长卷创作,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众,都是最近几年少有的,但要说对画坛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对学术真问题的发掘到底有多大作用,我持保留意见,甚至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长卷,只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形式,更适合众多艺术家共同创作,在艺术本体上并无太大的突出价值。

  留在历史上的佳构,与规模多大、参与人数多少没有什么关系。你看敦煌壁画,它是有公认的巨大价值的,也的确是无数人参与创作的,最终能留存下来,与创作者无功利之心有很大关系。它能经受住历史的浩劫,且能沉淀下来,就是华丽篇章了。

  我同时注意到,本地策划的长卷创作,全是聚焦本土题材,这都是好事情。就长卷创作作为一个事件而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即能保留一些人和事。长卷的参与者们,不是每个人都有大名,都很有艺术水准,但后人考证当下某位艺术家时,长卷就提供了重大线索。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体参与的长卷创作,就有重要的文献与史料价值。

  我更在意的是,在东西文化交流这一横亘百年历史的大背景下,中国画家们该如何表达我们内心的想法与生活的经验。相比于长卷热是否会持续一段时间的问题,我倒是想预测当下的艺术家们能否以平和的心态创作出有难度且被认可的作品。好的作品是需要保留的,也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

  嘉宾预测

  长卷热至少会持续一两年时间

  ●刘思东 广州美协副主席

  毫无疑问,2014年的岭南画坛出现了一股突出的创作风潮,即长卷创作热。据我所知,就有广州美协及山水画艺委会策划的《客家山居图》、《南粤禅林图》、《历代羊城八景图卷》,还有其他机构策划的《潮汕胜景图》、“广东四大名山”等。大家不约而同选择长卷的形式来表现岭南物象,多少有一种美学逻辑在里头。

  长卷是古代文人雅士赏玩的一种形式,现在转换成一种宏大题材的呈现手段,说明长卷的美学意义发生了变化。众人已经看到,长卷是表现大好河山的最好方式,而且长卷因为规模巨大,特别适合集体创作。众多艺术家既可以各显神通,又最终能保证风格的统一。这是一种艺术事件,是不可复制的。

  有人会提出,那么多水平不一的艺术家参与创作,如何保证整体的艺术水准,是不是一种简单的挥毫?事实上,现有的创作面貌已经回答了这一问题——集体参与的长卷创作同样可以出精品力作。而艺术水准的把握,关键在策划人与统筹者。就像一部电影的拍摄,参与的演员这么多,而导演的水平就极为重要。对此,我还必须强调,任何形式、任何目的的长卷创作,评价标准首先是艺术性,而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都在其次,因为长卷首先还是艺术的范畴。

  我预计,岭南的长卷热会至少持续一两年的时间。而且,据闻,云浮、清远等地已经开始筹备长卷创作。但是,艺术这东西,一窝蜂上就不好了,因为很容易出现模仿、重复与雷同。而重复,是艺术之大忌。而一两年之后,长卷热或许会冷却下来。

许钦松 山涧琴音

  走出岭南

  广东艺术家“走出去”后劲如何?

  2012年与2013年,广东十余位艺术家纷纷奔赴京城举办个人作品展,而联展更是多场开花。2014年则遭遇了岭南艺术家北上办展的“小年”,仅有刘斯奋在中国美术馆、周彦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字号机构举办个人展览。

  与北上办展览节奏放缓相对应的是,岭南艺术家在去年更愿意到西方国家参与艺术交流。许鸿飞、苏星、朱颂民等艺术家纷纷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而到了2015年,岭南艺术家“走出去”的节奏会不会有所提升?经历跨地域交流之后,外界又会借此认识怎样的“岭南”?

  嘉宾预测

  艺术家走出去交流节奏会加快

  ●乔平 广东文联副主席、广州文联主席

  最近两年,岭南艺术家走出去进行学术与文化交流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而且,艺术家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京城等北方地区,而是辐射到世界各地。这一方面让艺术家推广了自己的学术品牌,也使得岭南文化在更广层面得到认知与发掘,意义不可小觑。

  我相信,在2015年,岭南艺术家会继续保持走出去的快捷步伐,原因有二。其一,这两年走出去的艺术家已经尝到了甜头,这是艺术界及公众领域所能看到的。他们向北走、向东走、向西走、向外走,其艺术造诣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认可,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市场价值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同时,又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创作灵感得到更多维度的启发。而这无疑会对尚未走出去的艺术家起到刺激与启示作用。其二,文联及政府机构也在鼓励、支持艺术家走出去。就市文联而言,在2014年就先后举办了六场“岭南艺术走出去”论坛。我相信,文联部门甘愿做艺术家走出去的协调者与服务者。

  而事实上,在年尾与年初交界之际,已经有艺术家开启了2015年的“走出去”步伐。比如市文联组织的在澳门举办的“迎澳门回归15周年书画展”、周国城在香港人民大会堂的展览、许鸿飞在北京太庙的展览。而且,据我所知,已经有不少艺术家在谋划自己岭南之外的展览,将渐次提上日程。我始终认为,各地域文化之间的文化与艺术交流是大势所趋,只会加快,不会放缓。

   中国美术馆正逐渐褪掉神圣光环

  ●方土 广东美协副主席、广州画院院长

  事实上,南北艺术与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南方的艺术家走到北方,走向海外,去展示自己的艺术造诣,去进行学术深造;而北方的艺术家则不断南下,或者进行艺术展示,或者直接留在南方发展。南来北往,是画坛一道靓丽的景观,其产生的文化意义自不待言。

  但就某一时间段而言,南来北往的频率是有所不同的。相比于2012年与2013年,2014年艺术家北上的案例的确并不太多,赴京办展数量少便是一例证。这没有一定的规律,也无“大小年”之分。2014年艺术家北上节奏放缓,主要是前几年已经有一拨一拨的岭南艺术家已经在中国美术馆等地方举办了展览,陈金章、尚涛、许钦松、陈永锵等十多人都已亮相京城,所以才会有后继乏力的状况。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艺术家北上办展日趋理性,不再那么看重中国美术馆的学术权威,认为去那里办展也不过是平常之事,并不能代表太多意义。在很多艺术家那里,中国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正逐渐褪掉神圣的光环。

  岭南艺术家北上办展,也与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有关。前两年,关山月与黎雄才大展亮相中国美术馆,反响不俗,而接下来,应该继续发掘岭南美术史,继续树立并推广岭南的艺术大家。

  在2015年,艺术家北上交流的节奏可能会继续保持2014年的轻缓态势,应该会有人赴京办展,但总体上不会有太大的动作,而更多的可能是民间团体所发起的艺术交流。

  2014年1月7日,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限量版画展亮相广州红专厂香港当代美术馆。

  当代复兴

  广东当代艺术能否继续发力?

  2014年11月28日,广东当代艺术中心正式成立。它的创建填补了广东在当代艺术机构方面的空白。与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当代艺术生态蓬勃发展相比,广东的当代艺术机构受缺乏品牌项目、赞助人及影响力等因素的制约,一直未形成完备的艺术生态圈。而广东当代艺术中心的成立,与其说是让人瞭望到广东当代艺术的前景,不如说让人再次对广东当代艺术生态的落寞表达几分隐忧与无奈。

  广东当代艺术的确有过辉煌的时代。早在1980年代中期,广东就出现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先锋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广东还能否迎来“当代艺术的复兴”?在2015年,广东当代艺术还能否继续发力,继续释放影响力?

  嘉宾预测

  巨变难见,但渐变还是在发生中

  ●皮道坚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

  最近几年,关于广东当代艺术现状与前途的讨论比较多,总体来说,论调是灰色的,大家似乎都比较悲观。尤其是在全国大棋盘里,广东这个棋子到底是多大的分量,到底要往哪里走,还能不能激起雷声雨声?这似乎是大家特别揪心的话题。去年在一次广东当代艺术论坛上,广东的理论家们也总是唉声叹气。其实,广东的当代艺术没有那么悲观。

  广东的当代艺术起初是领先全国的,但后来就走上滑坡路了,尤其是和北京、上海比较之后,就更显身份的尴尬。根本原因就在于广东的文化环境不够理想。商业氛围浓郁、知识阶层发育欠缺,务实与保守精神突出,决定了广东的落伍,也制约了广东在短时间内难有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动作,难发生根本的改变。仅就2015年而言,将继续延续这种生态,很难有大举措,也不会有大变局。

  虽然巨变难以见到,但渐变还是在发生中。就最近几年来看,广东艺术与文化生态丝丝缕缕的变化还是给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利好。首先是学院开始重视当代艺术教育了,比如广州美院就有实验艺术系。这不止是培养人才这么简单,还在于为广东当代艺术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其次,广东的当代艺术机构在推广模式上都有新的探索。新的艺术机构再添加,新的经营理念在尝试,这就是很大的希望。广东的当代艺术原是没有什么市场的,但去年,53美术馆就试水青年艺术家作品拍卖,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很大便利。我相信,类似的探索会越来越多。其实,民间艺术机构为广东当代艺术的发展实在是付出了太多,现在仍举步维艰,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的希望只在今天一点一滴的努力。我期待广东当代艺术会逐渐有惊人的突破,也定会有突破。只是,我们需要时间。

  退学风波

  艺术类院校变革能走多远?

  最近10年,中国的艺术教育从来不缺批评的声音与轰动的事件。在2014年,引爆舆论的是一位美院的学生。一部直指中国艺术教育问题的短片《走进天津美院》被传到各大视频网站之后,迅速在媒体上被疯狂转发。视频中,主人公李宝玖以退学的行动表明自己的对抗立场。

  从西方引进的美术教育体系到底怎么了?从苏联照搬过来的艺术教育管理模式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艺术院校到底应怎样承担起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的重责?在2015年,是否还将出现直指美院体系的重大事件?而美院招考与教学能否出现一定程度的变革?

  嘉宾预测

  让人对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再次产生兴趣

  ●卢延光 广州美协原主席

  自陈丹青辞掉清华美院教职之后,美院教学之所以能成为10年来持续的热点话题,是有一定道理的。总体来说,我国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是国家机制一元化,而西方则是多元格局,这决定了话题的持续性。这是30多年来的美术教育继续反思的。

  美院教学的根本症结在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受限。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就是美院的两个极端,必须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像其他院校一样,美院教学也是应试教育,办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兴趣,而是无意中驱使他们为了谋生、赚钱、做官去读书,读书依然还是为了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这样做就远离了教育的本体。

  美院中的素描教学过重常常成为被质疑的对象,也不无道理。自徐悲鸿以来,美院教学体系树立了“素描就是一切”的美术观念,以压倒性的态势挤压其他观念,最终也成了一元结构,对学生也就形成了误导。学生不学素描就不行吗?从线描、色彩、速写、临摹等角度切入就不能成才吗?要知道,我们古人是没有素描观念的,不也成就了很多大师?再看看当代艺术的创作,早已超离了素描的概念,而是在观念、思维与想象力方面尽情释放才华。

  美院教学问题重重,也让人对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再次产生兴趣。这种模式也曾培养出大批的大师,到了现在怎么会过时了呢?

  我认为,在2015年,美院教学将持续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只是不一定是“退学事件”,也会是其他颇具眼球效应的事件。但是,纵使这能引起多大的争议与探讨,美院机制自岿然不动。要想有所变革,还必须经“上面”的教育部首肯或者力推。仅仅由一家美术院校来推动变革,是不会闹出大动静的。

  当然,有些变革也不可激进,要以保守的心态进行。有些变革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艺术提不上去正是因为素描不过关

  ●王大鹏 广州美院国画院院长

  美术教育的学院体制备受质疑,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反正公共领域总需要话题资源,而美院正好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

  美院果真存在问题吗?当然存在。人无完人,一个机构、一种系统自然也有自己的短板。但也应看到,美院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传统的师带徒模式无疑已经过时了,现在已经很难奏效,而美院恰恰可以给学子提供系统的训练。毋庸讳言,这种系统的训练也在时代发展中有不断的调整。

  陈丹青等人批评美院教学过度依赖素描,其实,他还是不了解教学的具体情况。就广州美院国画专业而言,也就在大学一年级加强素描训练,其后就是不断地临摹、写生、创作,还要上诗词课、书法课等。才上了一年的素描,说出去都会被人笑话,岂有素描课太多之说?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画,没有过硬的造型基础,行吗?有些人动不动就说素描阻碍了艺术的进步,限制了才情的发挥,这是完全错误的说法。我觉得,你的艺术提不上去,都是因为你的素描不够过关。

  现在,各大美院办学上的确有雷同的趋向,在资讯发达、交通便利的今天,的确是不可逆转之势。而美院的教师也面临一个挑战。杨之光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50后、60后的教师由于“文革”等时代因素,传统文化的根基非常不牢固,这不利于美术教育的开展。我同意他的观点。但事实上,美院的老师也一直都在提升自己。而到了70后、80后,这种文化的自觉就更明显了。

  在接下来的几年了,我认为美院招考、教学等一系列环节,都将是热点话题,这是绕不过去的。

  自动请辞

  是否有更多的“周一波”辞职?

  2014年12月7日,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一波主动提出退出书协主席的职位,一时舆论哗然。而就在请辞风波发生的五天前,他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批评某些领导干部挤进艺术家协会兼职当“领导”。

  而这能否成为艺术界“拨乱反正”的真正开端?能否引起更多艺术界领导干部的觉醒?在2015年,拭目以待。当权力不再是艺术规则的制订者与艺术价值的指挥棒,艺术界或可迎来真正的清净与有序。

  嘉宾预测

  文艺界也有“老虎与苍蝇”

  ●毛时安 上海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去年底,一个艺术家的举动惹起一个社会的关注。他就是周一波,原陕西书协主席。他能主动辞掉艺术界的要职,真的要为他的这份自觉点个赞。

  我们始终在延续着官本位的文化观念,即使在艺术界也是如此。一方面,很多人即使挤破了头也要在书协、美协、画院混个一官半职,假如能有幸做个主席、院长什么的,那就神气十足了。外出参加活动的时候,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做冠冕堂皇的讲话;而一旦被藏家包围着,却又趾高气扬地说自己的画价飙升到了多少万。

  另一方面,不少政府官员临了几天字帖与画谱之后,在哗哗称赞声中摇身一变成了书法家、画家,就迫不及待地加入书协、美协。这位官员的级别越高,他在书协、美协的升职就越快,说不定还可以一步到位,混个主席、秘书长啥的。

  现在,仅仅一个省的书协主席请辞就惹起那么多关注的目光,是不是正说明了我们对艺术界正本清源的希求实在太饥渴了?!我要说的是,文艺界也有“老虎与苍蝇”,需要建章立制。但这一天何时才能到来呢?仅仅对于2015年,我至少对更多“周一波”退出书协、美协持消极预测。

  艺术类协会仍受较多束缚

  ●朱万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行政领导与书协美协分离,使艺术回归到本体,真正使德才兼备的艺术拔尖人物能行使书协美协中部分行政职能,率领书协美协成员心无旁骛地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才是一种正常的艺术运行机制。

  少一些官气,多一些艺术氛围,纯正一些,使艺术类协会真正成为艺术家的协会,才能使协会真正发挥到本身的作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艺术家和各级官员们应该铭记的不二法则。当然,这只是公众对艺术界激浊扬清的一个良好愿望而已,至于是否有更多的官员像周一波那样主动辞掉陕西书协主席,仍很难预测。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