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收藏 > 业界聚焦 > 正文

字号:  

模制瓷千人一面非收藏首选

  • 发布时间:2014-09-09 08:53:12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金 叶  责任编辑:毕晓娟

陈文增 《定窑梅花口刻花瓶》(手工拉坯)

  陈文增 《定窑梅花口刻花瓶》(手工拉坯)

苗长强 “三羊开泰”花瓶 (灌浆倒模)

  苗长强 “三羊开泰”花瓶 (灌浆倒模)

  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陶瓷史中,无数工匠都是以手工拉坯的方式进行制作。水、原料以及工匠的情感和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交融,最终于烈火淬炼下幻化为瓷。而今,这种传统的瓷器制作方式面临着挑战——灌浆倒模,这种来源于雕塑制作的工艺,某种程度上能够使得瓷器变得更加轻薄、美观,同时可以实现批量生产。但有专家认为在此过程中,陶瓷会逐渐丧失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沦为机械化的“行货”。手工拉坯和灌浆倒模的瓷器,究竟孰优孰劣?本期“品味”,我们请来业内专家展开讨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熊钢如——

  发扬光大陶瓷文化

  离不开手工制作

  模型灌浆与手工制作是现代陶瓷生产中两种不同的工艺:绝大多数模型灌浆的工艺适合于生产数量大、成本低的商品;手工制作则倾向于数量少、品种多、个性化、艺术含量高的陶瓷作品。但通常来说,手工坯的原作价位会比较高。

  我们知道:翻模制作的陶瓷像是千人一面的商品,而手工拉坯则更加富有艺术多样性。从品质上比对,手工制作的陶瓷作品具有个性,对细节的塑造也更加生动;从技术上看,无论拉坯还是雕塑,没有个三五年的历练根本达不到理想状态,但如果用模型灌浆,只要有人把模子翻好了,那么普通学徒一个月就可以上手操作。所以,手工坯是精工细作,走高端路线。

  而对于翻模制作的陶瓷,现在市场上确实有误解。很多人竟然不知道比较大件的陶瓷雕塑,必须得用翻模,否则很难烧成。按照国际惯例,雕塑作品——包括陶瓷雕塑,8件以内的复制品都属于原作。但我们现在的艺术品市场还不够成熟,大家之间普遍缺少信任。你说是8件,用什么保证呢?没有人相信,所以影响了陶瓷雕塑创作的发展。当然,小型的陶瓷雕塑以及陶瓷器皿,手工可以,翻模制作也可以。总之,模型灌浆可大量复制,流水线作业,在整个陶瓷生产工艺中不可或缺,迎合的主要是商品市场,有存在的空间和必要。比如酒瓶和圣诞礼品瓷等,其数量大、成本低,就适合模型灌浆生产。

  但是,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要想发扬光大,离开了手工制作很难达到目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物质水平、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对于程式化的产品会越来越不满足,哪怕是日用的产品,都会更加强调其艺术性、个性化,这都要求手工制作必须复兴。

  值得庆幸的是,我发现现在有一拨年轻人,正在成长为全面的陶瓷人才:他们不仅更具有艺术的眼光,而且对于传统的技艺——包括拉坯、修坯、装饰、施釉、烧成等步骤,都在学习,而且掌握得很好。我相信他们会比上一代的景德镇陶瓷人更加深刻地领会和发展陶瓷文化的精髓,传统的手工制瓷技艺也会在他们这一代的身上发扬光大。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苗长强——

  手工坯积淀深厚 注浆品流于单薄

  手工拉坯的技术含量很高,能拉得非常准确的工匠少之又少。如果能做到器型准确,那么手工拉坯的陶瓷作品肯定比灌浆倒模之作更具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原因很简单:灌浆倒模是千人一面,手工坯却极具个性化。手工坯体现了我们绵延几千年的陶瓷文化,里面有文化积淀。通常而言,手工拉坯的器型会显得更加规矩、厚重,而注浆品会流于单薄和不稳重。

  我们可以看到出土的很多古代瓷器,如玉壶春、梅瓶等,真正标准的器型其实不多,大部分都“撅肚子锅腰”,并不优美,当代的手工坯陶瓷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手工拉坯有个“一线之差”的说法——多那么一点,看着就臃肿,少那么一丝,就不准确。对于手工拉坯的工匠而言,天赋、美感、全神贯注的心态,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不断揣摩……都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一样都不能少。

  相对来说,灌浆倒模用的是石膏模,不像泥那么容易变形,比较好控制,做出来的器型比较标准、稳定。不过,制作模具是个技术活,不同的人做出来的水平相距甚远;灌浆倒模之后还要修坯,不同水平的人修出来的坯也会有天壤之别。

  不过,在瓷器收藏圈里,真正能体会到这其中细微差别的人并不太多。现在大家对手工坯的追捧有一些盲目,手工坯卖得普遍比注浆的贵,但实际水准却参差不齐。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陈文增——

  大师手工制瓷独一无二是收藏上选

  手工拉坯做出来的叫作品,灌浆倒模做出来的叫产品,它们满足的市场消费人群不同。如果是收藏,手工制作的陶瓷作品必然是首选,尤其是大师手工制作的陶瓷作品,更是其中的上选。

  手工制作的陶瓷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满足追求原汁原味的少数人群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价位至少应该比注浆的贵十倍以上。

  注浆产品则满足大众消费,一套小茶具一二百元一套,物美价廉。但注浆的东西虽然也可达到上乘品质,但容易千篇一律,在质感上也有区别。比如梅瓶,如果我用手工拉坯,不同部位的厚薄可以自己控制,底部厚一点,到了口沿部位做得薄一些,因为梅瓶的底部比较小,这样制作放置在桌面上会比较稳固;而如果用灌浆倒模,因为石膏的吸水率是均匀的,所以器物每个部位的厚度都没有差异。而且,手工拉坯用的是一块泥,灌浆倒模用的是泥浆,它们烧成的温度不同,做出来的质感也不一样。手工拉坯的更美、更漂亮,注浆的品味就稍微差一点。另外,灌浆倒模的器皿还不可避免的会有一条模具缝,不够美观和高雅。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苏献忠——

  灌浆模制也可做到

  精益求精更胜一筹

  手工坯和灌浆倒模坯在品质上肯定有区别,但这个区别没有那么大,手工坯也不见得就一定优于注浆坯。

  比如我做的德化瓷雕塑,如果用手工来拉坯,雕塑的表面会有很多起伏,不太好看;而如果采用灌浆,雕塑的表面会非常均匀。实际上灌浆做出来的雕塑在整洁度、美观度上会更胜一筹。

  现在圈内圈外对灌浆倒模有不少误解,比如认为灌浆倒模就一定是粗糙的“行货”,其实并非如此。首先,翻模也是个技术活,不同的人做出来的模具有天壤之别;而灌浆倒模之后还要经历手工修坯的过程,细节处理也可以像手工坯一样精益求精,甚至更好;而很多人诟病的“模具线”,完全可以被处理掉。至于数量——我得强调灌浆倒模并不意味着无限制地复制,事实上我对自己的作品都进行限量,最多也不会超过200件,最少的只有8件,而按照国际惯例,雕塑8件以内都属于原作。

  有些人说手工拉坯的才是作品,而灌浆倒模的就是商品,我认为这个说法很荒唐。什么才是艺术品,这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也不是某种创作手段所决定的。如果在设计上毫无建树、无法触动人心,只是因为手工制作这种方式就能一跃而上成为艺术品?艺术品跟它是用什么方式做出来的没有关系,跟它是不是原作也没有关系,关键是它得富有情感,具有感动人心的能量。如果它具有这种能量,我能用它来打动一个人,为什么不能用它来打动100个人呢?在我可以保证复制品品质的前提下,能打动100个人的难道就不是艺术品了吗?

  如今,翻浆倒模被人误解的局面正在慢慢得到改善,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收藏灌浆倒模的作品。而且我也经常跟我的藏家说,收藏一件作品,不要管它是用什么方式做出来的,也不要管它现在的价位是多少。你要跟自己的心灵对话,究竟什么是真正能打动你的,那它才值得被拥有,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收藏观念。

  中国首届陶瓷生活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 葛千涛——

  规范的模制作品有很高收藏价值

  灌浆倒模制作艺术家陶瓷的衍生品,这个概念源自欧洲。欧洲很多著名艺术家都会对自己的一些成熟的作品通过不同的材料进行某种程度的复制。当然,国外的艺术家在艺术衍生品这一方面做得比较规范,作品上都有艺术家本人的签名。这样的作品,即便是灌浆倒模,同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比如西班牙艺术家达利、法国艺术家罗丹、阿曼他们的雕塑作品都进行过有限授权复制。还有日本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她的陶瓷代表作《南瓜》(5件套),我记忆中一共做了388套,其与日本的一家陶瓷企业合作,进行限量制作,虽然作品是灌浆倒模,但品质非常好。

  至于陶瓷器皿,灌浆倒模的应用就更普遍了。国际上许多一线的生活艺术陶瓷,如德国KPM、英国WEDGWOOD、西班牙LLADRO都大量采用灌浆倒模,其产品设计、工艺品质堪称一流。

  灌浆倒模和手工拉坯,不能简单地做优劣对比。灌浆倒模相对于手工拉坯,在器型复杂、不规则,薄胎方面更具优势;而手工拉坯的不可替代性,更多地体现在它是一种富有温度的记忆,是陶艺家的情感与自然之物交互影响的产物。它蕴含了陶艺家瞬间迸发的创造力、想象力,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趣味。

  现在我们的确看到一种不好的现象,有一些平庸的陶瓷“文艺工作者”,将一些既缺乏创新又无创意的陶瓷劣作进行灌浆倒模,然后大量复制,它对整个陶瓷文化而言是一场灾难。但我同时又认为,手工拉坯并不天然就比灌浆倒模更高一筹。我在米兰设计周,曾经被一个意大利的陶瓷浴缸所打动。它的细节做得非常好,而且和我们通常所见到的铮明瓦亮的陶瓷浴缸不同,通体散发出的亚光的灰蓝色调迷人极了。我还见到灌浆做出来的陶瓷器皿,胎体轻薄,器型简约淡定,釉色是内敛的粉紫、粉蓝色系。我甚至记得那个用竹子和麻布构成的展示方式——简约的器型、淡雅的釉色、整体的形式,令我深受触动。在那一刻,我不会在意这些陶瓷作品是手工还是灌浆所作,我只知道我被深深感染,而这才是我决定是否收藏的首要标准。

  陶瓷艺术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美学。就我对国内陶瓷创作的观察而言,在工艺层面,我们和国际一流水准之间的距离并不算远,真正的“短板”是我们从业人员的美学素养。我接触过国内不少的“陶瓷大师”,他们的工艺也许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做出来的“作品”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真的是太丑、太土了。我们这个年代这么多的艺术家、工艺大师、土豪收藏家,这其中有几个人读过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有中国的王国维、朱光潜、李泽厚等人的书籍,又有几个人具有基本的美学素养呢?这个圈子里的人们真的需要多读点书了,除此之外,还得“行万里路”,多到国外的设计周、生活用品展、博览会去看看,而不是像井底之蛙一般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叫嚣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只有看得更多,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究竟在哪里。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