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热背后的冷思考
- 发布时间:2014-09-01 15:51:21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毕晓娟
8月的北京,有关青年艺术家的展览、活动格外多。第七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系列视觉艺术展以及一年一度的“青年艺术100”这两大重量级展览可以算是 “青年艺术季”开幕秀。
与往年相比,这次“青年艺术100”活动规模更大,参与机构和媒体更为广泛,在行业内引起很大反响。开幕当天,历届“青年艺术100”参展艺术家、历届“青年艺术100”艺委会委员以及知名艺术家、青年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媒体人、美术馆馆长、画廊主、艺术爱好者,以及金融财经界、时尚演艺界等业内外人士三千余人齐聚农展馆。
“青年艺术100”在北京农展馆与798圣之空间两个场地同时启动,分区展示来自中国、韩国、意大利、美国、肯尼亚、希腊、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30余名青年艺术家的500余件作品,同期还将举办15场不同主题的艺术教育、论坛讲座等公益活动,成为本年度最为惹眼的“当代青年艺术季”。
市场紧盯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中国艺术市场也遭遇发展瓶颈。在新一轮市场高峰过后,出生于60年代的当代艺术家已经成为市场中坚。但他们作品价位普遍偏高,于是市场将目光锁定在作品尚处于价格低点的青年艺术家。
通过一级市场的第一轮筛选,以及艺术品基金公司、拍卖行等各个“二级”商业机构的网罗,青年艺术家开始大规模走向市场。画廊、民营美术馆等机构具有推广、展览的优势,这对于初出茅庐的青年艺术家来说,无疑具有吸引力;同时,由强大资金背景的艺术品基金、拍卖行支持的艺术展示、销售项目,对于急于走向市场的青年人也有着很强的诱惑力。
记者近些年在对大量青年艺术家的采访中了解到,多数青年艺术家并不愿意与画廊这样的一级代理机构保持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而更愿意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合作。这对于一级市场来说,无疑增加了不确定因素,甚至是市场风险。但对于急于进入市场的青年人和注重短期效益的商业机构来说不失为一种效率最高的方式。
“青年艺术家的重要成长期一般是毕业后的三到五年,这段时间如果能够有一定量的展览参与、画廊推广,甚至是有二级市场的上拍成绩,那么他/她就能够进入平稳的发展期。”策展人王小箭曾告诉记者。凭借多年的经验,他告诉记者,如果这一阶段过去艺术家没有足够的活跃度,那么就很难进入所谓的“市场体系”。
时下名目众多的“青年艺术季”、青年艺术扶持计划,正是让大批的青年艺术家能有机会集体参与的市场推广。而这样的“集体出场”能否为青年艺术家带来真正的“成长”,还未可知。
机构混战
近些年,国内外一些拍卖企业也在通过建立美术馆、画廊或参与艺博会等形式,推广青年艺术家;他们也会通过“80后油画”、“新水墨”等概念聚拢一批青年画家,并对他们进行包装推广。除了举办展览,拍卖行还会通过组织专场拍卖为其提供成交记录,而这将成为艺术家今后作品交易价格的主要参考。
二级市场参与一级市场的资源争夺,会对艺术市场产生何种影响,业内人士莫衷一是。近两年,一些市场机构在对青年艺术家进行展览、市场的推广和运作,发掘资源、追逐效益的同时,也逐渐加大对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扶持。这就使得原本可能属于画廊的优势资源逐渐向二级市场倾斜。
一位青年艺术家告诉记者,他就曾与国内某大型拍卖行合作,由他每年提供一定量的作品,对方将其作品进行展览、上拍等方式运作,并承诺作品价格增长率保持在每年20%(与行业标准持平)的水平。对于艺术家而言,与拍卖行签订的并不是简单的买卖合同,而是一种类似推广合作的协议。这种推广、代销性质的“意向性”合作在国内一些艺术品基金运作中也比较常见。
业内人士介绍说,多数青年艺术家并不愿意在年轻的时候就被画廊“签死”,而是希望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画廊来说,如何找到稳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进行资源补充、逐步培养,已经成为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画廊的综合实力成为能否吸引到优秀艺术家的重要因素,比如,业内知名度、是否具有稳定的海内外客户资源、能否有持续的国内、国际的展览推广等等。
时下,青年艺术家的“集体出场”往往有忽视学术、过度注重市场的问题存在。特别是拍卖行、艺术品基金公司的参与介入,往往带来的是艺术品价格在短期内的非理性迅速增长,这在加速青年艺术家资源的市场进化速度的同时,也让原本需要时间磨砺的青年艺术家,变得急功近利,更增加了行业风险。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