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收藏 > 收藏新闻 > 正文

字号: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 豆瓣评分超琅琊榜

  • 发布时间:2016-02-16 09:44: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田燕

  原标题: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 豆瓣评分超琅琊榜

  二次元及花痴爱好者的聚集地B站,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二者之间怎么都看不出有相关性,但是偏偏就同框出现了。

  这部3集纪录片,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故事,导演之一是浙江工业大学的老师萧寒。此前他在媒体前露面是因为他导演的纪录片电影《喜马拉雅天梯》。

  《我在故宫修文物》于1月7日在央视9套首播,当时并未引起轰动。没想到一个月后,这部有些“萌萌哒”的纪录片,却在B站走红,点击量近70万,豆瓣评分高达9.5(《琅琊榜》是9.2)。以一部纪录片来说,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看个纪录片

  还得跟着弹幕开脑洞

  网友“逆袭的狗毛”这样描述自己看片时的不淡定:“被师傅致命的气质震慑,比如像去邻居家串门一样随口说出‘我去寿康宫一趟’;比如坐在甄嬛娘娘的宫里看着现存最大的黄花梨组合衣柜;比如老师傅面对一个嘚瑟收藏家亮出的嘲讽脸,真是看了就想给师傅点赞。”

  《我在故宫修文物》没有老学究般肃穆的面孔。它是年轻化的、生活化的,一如这萌萌哒的片名,让人联想起网络神曲片段“我在东北玩泥巴”。

  在B站看这部纪录片,你得作好准备跟着弹幕开脑洞。

  比如,当师傅修复好黄花梨衣柜时说了一句“这擦完了真是幻彩生辉啊”,一片弹幕飞过:“新词get”、“师傅气质一个个真不是盖的”、“我觉得他们开口都是文化,我只会说‘卧槽’”……

  又比如,当解说词提到,所谓早晨开门时大声吆喝,其实是为了赶走夜里在故宫栖息的野猫黄鼠狼等小动物,立即被网友定性为“官方吐槽故宫闹鬼说”。

  很多人看完第一遍后,都会二刷、三刷(指看第二遍、第三遍)。看完弹幕版后,再关掉弹幕静静体会片子本身的美好。

  这部节奏轻快、视角年轻的纪录片,让这一大片红墙黑瓦的老大建筑里,透出不同寻常的意味——13年前被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确立的解说模式,有了那么一些改变。

  钟表修复师

  引来网友实力表白

  如果你今天看了这个稿子后,去刷弹幕版,看到满屏飞过的“王师傅好帅”、“王师傅嫁我”,千万不要惊讶。

  网友们口中的“王师傅”,是故宫博物馆钟表组的王津师傅。他手艺高超、儒雅、笑容温暖,当然,能让网友实力表白的不只是颜值,他的匠人匠心,能让弹幕里哭成一片。

  说说片中一个细节: 王老师,背着手,站在慕名而来的人群中,望着橱窗里刚刚修复了几个月的钟表,对着镜头说了句,“有点心疼。” 因为展示时这些钟表是静止的,而只有看了纪录片才知道,钟表被修好的那一刻时,犹如精灵附体再生,让人悸动。

  其实,还原这些“文物医生”的日常形态,是这部纪录片最接地气,也最成功的地方——

  修瓷器的师傅完成的特殊任务竟然只是骑个电动车去故宫外抽烟;

  木器组的日常生活就是修木雕、打杏子吃;

  一个气质很好的妹子,周一闭馆时就在空无一人的太和殿广场上骑自行车,旁白说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100多年前的溥仪!

  修复师是件苦活、细活、安静的活,它和传统手工艺一样,有着失传的隐忧,比如像故宫科技部的百宝镶嵌组、漆器组、织绣组等,已经没有老师傅传帮带了。于是近些年,科技部进了许多80后、90后,让修复工作得以传承,年轻人的到来,也为这些手艺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气息。

  正如导演在片中说的那样,这些修复师对待文物,并没有常人想象得那样战战兢兢,反倒是透着一股子寻常日子的云淡风轻。

  镜头里,修复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磨性子。师傅告诉弟子的第一句话也是这句:只有耐得下性子,才能做好文物修复工作。

  “其实对于纪录片也是一样。”萧寒说,这部片子也是“磨性子”的成果。在2015年4月正式开拍前,他们用了5年时间去做田野调查,一趟趟地去故宫看他们工作、熟悉人物,光是调查资料便写了10万字。

  为了拍摄这些人,摄制组在故宫里一待就是4个月,“我们去拍他们养兔子,拍他们喂故宫里的猫,拍他们聊天和娱乐,甚至跟着他们一起吃饭、回家。还原师傅们的日常,从工作到生活。”萧寒的助理程薄闻说。

  刷完纪录片后,记者看到一个评论:“我不知道这些师傅能赚多少钱,但是我希望他们能赚很多很多钱!”

  心底暖暖的,不是吗?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