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财经 > 收藏 > 收藏新闻 > 正文

字号:  

广州先秦越人墓出土夔纹陶罐 青铜箭镞等文物

  • 发布时间:2015-11-30 11:35:09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郭伟莹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又一大批古墓葬现身,而且还是先秦时期的!

  昨日上午,新快报记者跟随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来到九龙镇棠下村榄园岭先秦遗址挖掘现场。在这个2000多平方米的考古发掘现场,50个墓穴错落有致。

  据考古院考古研究室主任张强禄介绍,50座出土墓葬中有49座为先秦时期墓葬,也是广州自出土增城浮扶岭和萝岗大公山古墓群以来,第三个先秦古墓群的集中发现点。

  -新快报记者 周雯 通讯员 穗文宣

  现场 2000平方米面积发掘50座古墓

  今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广州中新知识城工程建设,在九龙镇棠下村榄园岭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在勘探完6.5万平方米的区域后,确定对涉及建设的2000多平方米进行集中考古发掘。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一大片先秦古墓展现在世人面前。

  榄园岭的位置并不好找,考古发掘点原为被绿植覆盖的小山坡,周边仅有散落的居民楼。目前,2000多平方米的遗址已经全部发掘完毕。在遗址北区,清理出西汉早期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1座,出土陶罐、五联盂及小碗等随葬品9件。

  考古发掘最密集的区域在南部,出土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49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这些墓葬排列并不整齐,朝向为正东南方向,沿山势排列,长2.1~2.8米,宽1.2~1.4米。

  在先秦古墓群中,出土文物多为随葬陶豆和原始青瓷豆等,个别墓葬出土小件青铜斧和青铜箭镞,但保存状况较差,锈蚀严重。叠压在墓口之上的文化层当中出土大量曲折纹、夔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几何印纹陶片,器型多为印纹硬陶罐、瓮等。

  挖掘 先秦的墓葬非常简单,没有棺材

  “先秦时期的古墓,不像后期的墓葬与山体垂直,背山面水。先秦时期的墓葬分布是按山体等高线来,并不整齐划一。”张强禄指着错落有致的古墓群,推测该地在先秦时期有南越先人聚居,但之后南越国时期仅一座墓葬出土,也意味着南越先人的活动发生转移。

  就当时的墓葬文化而言,张强禄透露先秦时期南越后人在祭祀时,后将先人的墓穴打开,重新放置一些随葬品,“这个区域的墓葬,只有先秦时期的墓,隔了两千多年,才在明末清初有人类活动,古墓群保存完整。先秦的墓葬非常简单,并不会真的有棺材。”

  从出土的文物看,张强禄介绍,“规格并不高,只是平民百姓的墓葬。”但这么大规模的先秦古墓群,在广州市的考古中并不多见,榄园岭古墓群是广州地区继增城浮扶岭、萝岗大公山之后,发掘的第三个先秦古墓群。

  文物考古专家表示,萝岗地处广州城区东北,与增城、从化接壤,这一带多为低矮山冈,适宜人类生活。早在1950-1960年代,当地就发现有先 秦时期文化遗存。近年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各项建设工程,在此区域开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数量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南越国时期的文化遗 存。不过,由于发掘墓葬没有达到原址保护级别,会进行回填处理。

  回顾

  广州两大先秦古墓群在哪里?

  增城浮扶岭:首次出土的先秦古墓群

  在2010年9月,增城市正果镇白湖村浮扶岭古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场,约15000平方米的发掘区域,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元明时期的墓葬 525座,明代砖瓦窑址1座,出土珍贵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80%的墓葬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中期墓葬,出土大量夔纹(双“F”纹)陶、原始瓷豆 等该时期器物。

  这次发现,也是先秦时期古墓葬群在广州的首次现身,其在考古上的意义轰动一时。

  萝岗大公山:曾在发掘时遭破坏

  与出土的古墓群本身相比,2013年6月萝岗大公山的5座先秦古墓在考古发掘阶段被破坏一事,反而引发更大的社会关注。也正是因为该事的发生,广州的考古发掘有了更多的保护。

  就考古发掘而言,萝岗大公山遗址现场挖掘出土23座先秦时期墓葬,是先秦墓葬群的第二个集中发掘点。

  -古墓“丽影”

  五联盂:西汉早期的调味罐

  在榄园岭遗址西汉早期墓葬M1出土,陶制五联盂,由四个圆罐连接成正方形,中间托起一个小罐。五联孟的外形容易让人想到现代调味罐,那么它的真正用途确实是调味罐吗?还是仅仅是一件样式特殊的随葬品?

  据考古院研究员王慧介绍,《广州汉墓》收录的西汉墓葬中有两座墓葬有五连罐随葬,其中M1170出土的五连罐内存在有植物叶子的残痕,痕迹压叠成层,已无法鉴定。另一个M2260出土的五连罐中还保存有李核。考古出土实物证明了五联盂是一件贮藏调味料的器物。

  王慧透露,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众多的食物,其中肉食有鸡、猪、山羊、黄牛、禾花雀、竹鼠、海龟、笠藤壶、楔形斧哈、泥蚶、青蚶、笋光螺、耳状耳 螺、河蚬、虾、大黄鱼、鲤鱼、广东鲂和中华花龟、中华鳖等;蔬果有芋、葫芦、黄瓜、冬瓜、羌、花椒、人面子、甜瓜、木瓜、青梅、杨梅、铁冬青、酸枣、橄 榄、柑橘、桃、李等。西汉早期的食谱,已经非常丰盛。

  夔纹陶罐:佐证西周至春秋时期

  在榄园岭先秦遗址中,先秦时期古墓群出土不少印纹硬陶片,纹饰有夔纹、方格纹、篦划纹及细凹弦纹,多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纹饰的组合纹,器形为瓮、罐类。而这些陶片,也是判断时代的重要依据。“夔纹陶时期”,多为西周至春秋时期。

  王慧介绍称,20世纪30年代,在香港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时,发现两端对称、类似英文字母F的纹饰,将其命名为“双F纹”。50 年代,文物考古界开始对这种纹饰有了新的理解,认为其形状与传说中的“夔”相似,遂称之为“夔纹”。

  70年代以后又将夔纹陶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称之为“夔纹陶(文化)类型”。夔纹陶类型分布的范围很广,遍布广东全省,西到广西东北的桂江、贺江流域,北到湖南南部的湘江中上游地区,东到福建西南部。在岭南考古中一般把夔纹陶类型的年代定在西周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夔,是先民崇拜、敬畏、神化的动物形象,是当时人们对动物崇拜的图腾在陶器上的直接反映。“夔纹”的定名、分类有着较多的说法,有学者分类为“腾飞的夔龙”、“自立行走的夔龙”等。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