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财经 > 收藏 > 收藏新闻 > 正文

字号:  

收藏到底是怎么回事

  • 发布时间:2014-08-19 09:56:50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孙朋浩

  近些年来,拍卖行的运作、诱惑的商业宣传和离谱的学术界评论,一直在无休无止地提高内地收藏家难以满足的艺术品胃口。如果说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艺术品带回国内是一种责任的话,从文化意义上我们或许还可以得到一点安慰,不过就艺术品市场全貌来看,这样的想法可能就太天真了。

  前段时间关于苏东坡“功甫帖”真假的喧闹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乱象。以贡布里希独具的慧眼和几乎无人匹敌的学识来看,一些人仅凭借“眼光”就可以辨识真假是荒谬透顶的事,特别是那些拥有文物光环、历经岁月磨蚀的名家艺术品,没有年谱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确认,仅凭借风格和笔触,甚至承载介质的类同就下结论是不负责任的。大约是这个学究太过于认真了,艺术品的经营者和收藏者几乎从来就不买账,西方如此,东方更是这样。比较起来,作品是谁的并不重要,好坏也是主观的标准,只要看起来艺术作品可能是谁的就足够了,关键在于其价值几何。

  可能正是这方面的原因,中国现在的收藏家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像张伯驹那样痴迷于艺术和文化的人,估计现在已经寻不到踪迹了,遍布城乡沟壑的收藏家怎么看都不像是传承艺术文化的人。在精品聚集的博物馆,在精选绘画杰作的陈列殿堂,除了作为旅游胜地的故宫外,您很难看到那些热衷收藏的高人比肩继踵。很早以前中国美术馆热闹非凡过一次,据说连修鞋的师傅都去排过队,那次人体画展给我的启示是,什么时候美术馆展出馆藏作品或是世界名作的时候也如此拥挤,艺术家们就不会再嘲笑民众的艺术品位了。

  说起来有些伤心,之后无论什么展览,比如印象派画展,都难以望其项背。这些年艺术品买卖兴旺发达,按理来说情形多少应该有所改变,不过无论是馆藏作品,还是张大千的画,都不能吸引那些热爱艺术品的人。前些日子在一位朋友家看见一幅水墨的牡丹,据说作者之名大到无人知晓,追逐者只知道某人叫某牡丹,号称携带6位数甚或7位数的现金没有关系也不能斩获满意的佳作。看着墙上的佳作实在是没什么话好说。老实说我不太知道谁的画好或是不好,只有都挂在一起比较,我才能告知哪幅画的构图更和谐,色彩和线条更让人愉悦,诸如透视光影、神形特点之类也是感觉上的主观意见,至于不同画家的比较,按老师的教导,也只是谁谁扬弃了什么,谁发展、独创了什么表现样式,等等。不过这些说法没什么意义,完全无法评价画的价值高低。

  话说回来,我的想法太过幼稚,出巨资的藏家大多数都不关心艺术品的好坏和价值,他们只关心价格。悲哀的是他们是对的,艺术品本身是无价的,难题是要确定适当的价格非常困难,在日本人炒作印象派作品多年后,据说整体来看,目前的价格只有顶峰时期的十分之一或者稍多。然而大家并不需要对此类现象不安,随着通货膨胀的持续不断,经历时间检验的杰作,将来的价格一定会爬上来。

  不过对于那些遍布乡野的藏家来说,恐怕就不是那么乐观了。听人说现在某些人随便写的几个字价格就可能高达数十万,一些涂鸦之作也在“名望”之下价格飞升,各式各样的拍卖此起彼伏,连一些中小城市也能养活拍卖公司,顽石树根也成为预期升值的藏品,街肆、饭铺充斥着那些本该去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艺术品收藏家们,这让我等外行人完全不懂收藏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不太知道木头和顽石是不是真的会升值,但当代艺术品应该是最具升值空间的,只是关涉这方面的投资风险非常的高,不要说道听途说的财主,即便是顶级的鉴赏家也无力控制。

  坦白说,我是诚心支持艺术品收藏行为的,其中的目的当然没有职业鉴赏家和金融家们那么复杂,往最坏的情况考虑,在新一季冰川时期到来的时候,我们至少有取暖引火用的材料,石头呢就少收藏一点吧。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