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收藏 > 藏品热点 > 正文

字号:  

《晋祠藏华严石经》探微

  • 发布时间:2016-03-28 09:36: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熊晋  责任编辑:田燕

  原标题:《晋祠藏华严石经》探微

  

  

《晋祠藏华严石经》 (局部)

  《晋祠藏华严石经》由武则天作序,并安排在唐朝龙兴之地晋阳作镇邪祈福之用。现存在晋祠十方奉圣寺里专建碑廊内,整石加残石共近130通,品相完整,是晋祠博物馆镇馆之宝。

  要说这部《华严经》,还要从武则天的身世讲起。据说,武则天出生在庙里,母亲信佛,她从小就有崇佛的情结。后当了皇帝,组织翻译、书丹、刻石《晋祠藏华严经》。她对过去《华严经》的翻译不甚满意,于是在其称帝晚期(约699—704),专请于阗国高僧什叉难陀为主对《华严经》进行翻译。武则天创造了中国第一个草书碑《升仙太子碑》,其自身书法造诣颇高,自然在刻石书法上要求也高,她任命当时著名书法家吕仙乔、晋阳地区书法家、宫廷工匠们共同起稿刻石,并诏令当时著名学者宋之问负责承办,且亲自作序。

  这套《华严经》80卷,共计60万43字,经义内容包含的四法界、十玄门等构成华严宗哲理、学说的核心,是华严宗的经典著作,亦是诸经之王。而《晋祠藏华严经》是此80卷《华严经》的石刻祖本,是首尾完整的经文方柱型石刻群。

  《晋祠藏华严经》刻在四面石柱子上,个别还有五面或六面石柱,每块石上每一面都刻有文字,每卷分上下集刻在两块石头上,石头大小是根据每卷的字数来决定。石柱上的书法,除少数几块采用隶书,其余全由2厘米见方的小楷书写,密密麻麻写满每一块石柱的每一面,甚至碑体上方。

  由于工程浩大,书法写手很多,小楷风格也就不尽相同:有明显隶意者;有魏碑遗痕者;还有的似王羲之小楷神韵,亦有行书笔意。虽大多数小楷是初唐风貌,但呈现着魏碑向唐楷的演变与过渡,甚至可看到之后颜真卿的宽厚与柳公权的清劲。此经文刻石对唐楷成熟风格、写经体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研究线索。

  写经、刻经有一套严格的佛门规范制度,它选择小楷刻石,取决于楷书的实用和稳定:佛经是要人读的,授义解惑为要,佛经刻碑利于传播佛法,同时镇邪祈福。此外楷书方正端庄,行列始终如一,用于写经取众生平等之意。

  此外,这部石经最有趣的是刻有武则天自创的十几个武后字,以象形、会意为主,属异体字范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曌”字——武则天称帝后,给自己改名字为武曌,意思是犹如日月当空普照万物。再看其他字:“天”,裙下的天下,女皇自己统治的天下。“日”,里面的乙代表太阳神鸟。“月”,月圆之形,子代表月亮广寒宫里的玉兔或金蟾。“年”,大周帝业千千万万年。“国”,國,八方土地。总的来说,武则天造字有强烈的政治需要,在原有字的基础上加以变形,不大符合造字规律,因而不能流行长久。

  有关《华严石经》的保存,历经沧桑颇为传奇。《华严石经》在晋阳刻好后,安放在晋阳古城西的风峪的寺庙内,并专设石经藏院予以保存。但之后唐武宗下诏灭佛,寺内众僧为保护《华严石经》,冒着性命,把它安放在寺庙内的地洞内,并放火烧了上面的建筑以作掩护。清康熙五年(1666年)初,学者朱彝尊入洞考察时,发现此经共126通,他曾作诗曰:“一百二十六,石柱刻作经。会须抉风峪,移匿水边亭。”并撰写《风峪石刻佛经记》等文章。至日军侵华前,此经石保存完好。但在1940年秋,日本侵略军将大部分石经盗挖出洞外,草袋包裹,准备劫运回日本。在当地爱国人士的奋力交涉下,将已挖出洞的《华严石经》转移。1947年,残存部分《华严石经》被阎锡山军队修筑碉堡使用。1949年后,人民政府大力收集到了大部分石经,整石加残石130块,并专建碑廊保存。其历经劫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华严石经。

  《晋祠藏华严石经》的佛学价值、文物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巨大,亟待专家学者对其进一步深度地挖掘和研究。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