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妈妈想生二孩 14岁女儿惊讶:感觉好尴尬
- 发布时间:2015-11-20 08:28:02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胡爱善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需要陪伴。广州日报记者陈忧子摄
很多家庭都在为要不要生二孩而纠结不已。 广州日报记者陈忧子摄
“二孩时代”透视
系列报道
3
11月13日上午11时30分,今年38岁的张妍走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大门时,长吁了一口气。嗯,终于可以做出决定了。她瞥了一眼跟她并肩而行的丈夫,笑道:有人不开心了。她的丈夫胡丹情绪明显有些低落,回答道:不生就不生呗。
张妍说,近半个月以来,二孩,已经成为她和丈夫日常交谈的关键词。每一次大家庭聚会,也是三句话不离“生不生二孩”的话题。如今,所有的纠结,终于可以因为一个“很难怀孕”的诊断而画上句号。
在张妍的考量天秤上,一边是自己和家人对二孩的渴望,一边是对自己生育力、女儿心理接受程度、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家庭规划变化、自己职业规划的种种担忧。“有一千个想再生一个的理由,也有一千个不想再生一个的理由。”她说。
显然,张妍的纠结,其实也是一个家庭的纠结。有着这种种纠结的,也绝对不止张妍一个人。
统筹/广州日报记者黄蓉芳
文/广州日报记者黄蓉芳、罗桦琳、伍仞、刘晓星 通讯员周伟(署名除外)
二孩憧憬:
想再体验一次养孩子的过程
张妍至今仍记得被朋友圈刷屏的那个10月29日。那天是星期四,她回家一推开门,首先跃入眼帘的就是餐桌上的红色玫瑰花。在她的记忆里,已经搜不到丈夫上次送她花是什么时候了。
然后,就像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桥段,她的丈夫从厨房里出来,端着热气腾腾的菜,满脸的笑容,声音里透着兴奋和讨好:“老婆,我们可以生个儿子啦!”
一个小时后,张妍的婆婆打来了电话。两个平时并不亲密的女人,心照不宣地热络了许多。最后,婆婆说,你一定要生哦。张妍说,一定生!一定生!
张妍说,她是真的想生。
对于张妍而言,养育女儿的过程十分美好。今年14岁的女儿,乖巧可爱,长得漂亮,还是一个小学霸。“那种陪伴一个小生命逐渐强大、丰盈的感觉很奇妙,我自己也在慢慢成长。”她说,这是她想再生一个孩子最原始的动力。“我丈夫和婆婆可能更希望我能生个儿子,但我不一样,我就是想再体验一次养育孩子的美好过程。”
张妍想再生一个,还有一个现实的考虑。那就是让女儿长大以后有个心理上的亲情支撑。她总觉得独生子女太孤单。“虽然她现在可能不会需要一个比她小14岁的弟弟或妹妹做玩伴。”她说,“但是,血毕竟浓于水,等有一天,我们老了,不在了,她除了自己的伴侣,还有一个血脉相连的亲人,遇事至少不会有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
顾及一孩:
女儿能接受吗?生了谁来带?
张妍雀跃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太久。
第二天是周五,女儿从寄宿学校回来,一听妈妈要再生一个,吃惊地张大了嘴。“我都14岁了,不想再有一个那么小的弟弟或妹妹,那种感觉太尴尬。”女儿一脸的匪夷所思。
张妍突然惊觉,已经习惯了“专宠”的女儿,未必欢迎这个计划中的弟弟或妹妹。她和丈夫以及自己的父辈,已经习惯了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未必能“有分寸”地“分配”自己的爱。家庭矛盾会不会因此多了一条导火索?
女儿还让她算一笔年龄账。“妈妈,你退休时,那个未来的弟弟或妹妹还没有上大学呢!”
张妍蓦地想起,妈妈生自己的时候也年近四十,她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担忧父母健康的阴影中,她开始动摇。
第二天,媒体的解读铺天盖地,她也“开始清醒”。自己还能不能生?生出来是不是健康?这些问题让她开始焦虑起来。
在这一点上,丈夫胡丹却比她乐观得多。他说,你妈那么高龄才生你,不也没事吗?可是张妍总觉得,现在的空气、环境和食物都不及从前,这种风险落到自己头上,就是100%。何况,从去年开始,她的月经已经不是很规律了,能不能顺利怀孕还是个未知数。
张妍后来才发现,到底生不生,要考虑的还不只这个。在周日的大家庭聚餐中,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再生一个孩子谁来带的问题。女儿出生时,张妍的父母只有60多岁。女儿的吃喝拉撒睡,全由外婆一手包办。张妍只负责“高质量的陪伴”。她也明白,这也是她一直都觉得养育女儿的过程无比美妙的重要原因。如今张妍的父母已经70多岁,精力和体力早就大不如以前。婆婆虽然稍年轻,但张妍没有忘记,女儿出生时,尚未满月,她就已和婆婆吵得差点得抑郁症。
算经济账
家庭生活质量还能如前吗?
“那就请人带呗。”胡丹说。
“请人需要钱啊!”张妍说。
张妍不由得开始算起了成本账。她说,她和胡丹都是公司的中层,家庭年收入也就是40多万元,平均月收入3.5万元左右,已经有房有车,没有借款。女儿还算得上“富养”,从早教到幼儿园,从小学到初中,读的都是名校。小家庭的日子过得还算滋润,每年寒暑假还可以带女儿出国旅行。两人还计划着送女儿出国读高中和大学。
可是,如果再生一个孩子,不算通货膨胀,就算养育女儿的成本,从0岁到14岁,生活费、教育和医疗费用大概需要50万。而且,第二个孩子还要请月嫂和保姆。
“这都意味着整个家庭规划和消费习惯都要改变。”张妍说,而且家里的房间肯定不够用了,而换大房子,又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而另一方面,张妍因为要休产假、哺乳假,收入还会不增反减。这样,孩子出生后,现有的家庭生活质量能保证吗?还能每年都出国旅行吗?
张妍担心的是,丈夫和婆婆都热切盼望能再生个男孩,万一真的是个男孩,他们会不会重男轻女呢?计划中的送女儿出国读高中和大学能如期进行吗?
“而且,这还只是经济账,还有一笔精力账不得不算。”张妍说,即使她一年内能够顺利怀孕,等孩子出生,她已快四十岁了。已经42岁的胡丹,到时也接近44岁。原本因为女儿读寄宿学校而逍遥地享受二人世界的他们,必须重新回到洗尿布冲奶粉的日子。
“这绝对是对夫妻感情的一种考验。”张妍说,丈夫平时不怎么做家务,生女儿时,因为自己的父母几乎包办了对孩子生活上的照料,丈夫根本没有太多的参与养育。“但假如生了二孩,又没有了我父母的帮助,估计我们会天天吵架。”
晋升空间
会不会因二孩就此终止?
让张妍始料不及的,还有来自职场的压力。那是在一周前的公司中层会议上,老板以开玩笑的方式盘点了一下可以生二孩的女性中层。这让张妍“心中一咯噔”。
因为女儿已经长大,张妍现在在职场上是轻装上阵,如鱼得水,领导也屡屡委以重任。“也就是那种再努力就可以更上一层楼的时候。”
然而,就在那次会议上,她突然意识到,如果她再把怀孕、生产、产假、哺乳的“流程”再走一遍,她就不可能再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了。
“等我休产假时,要把手中正在做的项目交出去,回来以后,连现有的职位也会不保。”张妍说,“现在公司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等我回来,早已没有坑了。”
这个担忧坚定了张妍“不生”的决心。“生完二孩,我都四十岁了,即使能保住职位,我还是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料孩子,我在职业上也很难再有发展了。”她说,因此,这时候生孩子,无异于让职业生涯就此终止。
“终止我就养你呗。”胡丹说。婆婆也哭着求她为三代单传的胡家添个孙子。可是,张妍多少有些不甘心。她说,失去自己的事业,做全职妈妈,会让她没有安全感。
经过N次的讨论,两人决定各让一步,先去做生育评估,如果能自然怀孕,就生,如果不能自然怀孕,就不生,绝不做试管婴儿。
结果,医生经综合判断,认为她的生育条件并不好。这终于让她如释重负。
(注:张妍和胡丹应本人要求使用化名)
以“最小遗憾”作准则
那究竟生还是不生呢?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婚恋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展鸿认为,首先要想清楚究竟为什么生二孩,双方意愿是否强烈。如果只因传统思想想生男孩而去生二孩,即使二孩真的是男孩,在抚养过程中厚此薄彼,不仅严重影响孩子成长,也容易引起夫妻矛盾,不如不生。“在我以往接触的个案中,确实有妻子怕女儿受委屈而坚决不生二孩的。”
其次,如果经济实力不够雄厚,但又决定要生二孩,就需要整个家庭的消费观、价值观以及培养孩子的观念作出调整。比如养一个孩子,可以富养,但养两个孩子,就只能提供基础的东西。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倒不如不生。
“是否生二孩,可以像处理婚姻问题一样,采取‘最小遗憾法’。” 胡展鸿说,如果夫妻双方生育意愿很强烈,认为如果不生将是人生的遗憾,同时,身体状况又符合要求,当然应该鼓励生;但如果觉得因为生二孩而放弃事业机会是人生的遗憾,或者认为无法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条件是遗憾,那就选择不生。
低生育率将成“新常态”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有多少夫妻愿意生?人口数量会否出现“报复性增长”?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张岸元认为,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趋势来看,决定人口生育率的并不是人口政策,生育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更为密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生育率便会有相应的下降。
他表示,有专家担忧放开二孩后中国人口数量会出现“报复性”增长,这是多余的。通过政策性指令降低生育率相对容易,而提升已经低下来的生育率却难上加难。中国的2.0以下的低生育率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新常态。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表示,总体上看,申请二孩的人数只占到符合申请条件人数的不到50%。中国目前的生育率还不足1.5,要达到维持平衡的2.0的更替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