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债券 > 债券资讯 > 正文

字号:  

潘璠:地方债现“两套数据”并非要害所在

  • 发布时间:2015-01-14 07:4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郭伟莹

  出现“两套数据”不是地方债务问题的要害所在,不必为认可哪套数据而纠结,关键是要实事求是。甄别地方债的目的是要搞清楚地方政府真实的债务规模,再逐步理出清理处置的办法。长远的治本之策,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来

  近日,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且关注的焦点在于一些地方上报的“两套数据”。有报道称,地方在上报数据时倾向于做大现有债务的盘子,致使从上报的结果看,近期政府债务激增。同时,多地城投公司上报两套债务数据,这两套数据最大相差30%。业界人士也纷纷聚焦“两套数据”发表看法,有的分析原因,如审计时怕担责任,有可能少报,现在又怕成为“烫手山芋”,所以“应报尽报”;有的则担心面对两套数据,主管部门到底用哪套。如此数据不一,还能否弄清楚真实的地方债务规模?

  各界的担心确有道理。统计数据准确与否的一个前提,应该是口径、范围是否统一规范。起码,由一个部门布置的工作,同一个填报单位是不应该出现两套数据的。而财政部门的相关文件也都明确,要与审计口径保持一致。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如果审计时漏报、错报、瞒报没有被发现呢?现在是要将错就错、把错误进行到底,还是应该有错必纠、实事求是?答案无疑应该是后者,不管发现错误是因为能力提高,还是良心发现,或是利益使然。

  所以,出现“两套数据”本不是地方债务问题的要害所在,且此类问题也并非无解,也不必为认可哪套数据而纠结,关键是要实事求是。甄别地方债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搞清楚地方政府真实的债务规模,再逐步理出清理处置的办法。其中一条基本的判别标准,在于是否该由地方政府来还债。有人认为其中可能存在地方与中央的博弈,但这并不妨碍以“谁举债谁还钱”的原则去甄别,且与此项工作有关的文件中都并没有明示或暗示地方政府的债务会由中央财政埋单。与任何一项规范的统计工作一样,主管部门不应简单地报什么是什么,而应该进行逻辑、技术审核;且这样大规模的重要调查,都应该深入实地进行抽查、核实,对有意瞒报、虚报应依法处理。

  至于负债警戒线的问题,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及债务风险是不应该简单用国际标准来衡量的。虽然地方政府债务涉及地方政府、城投公司、银行等诸多方面,但没有一方做的是自家买卖。在分税体制下,地方政府可以动用的资金主要是地方财政收入,还有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但前些年,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及领导人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有的地方把远未到使用年限的建筑推倒重建、一些小城市建起容纳超过全部人口规模的广场,一些重复建设、超大规模项目都超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所以只能借贷或赊账。且其中许多基础性项目本不属盈利性质,一些商业性项目又难以收回投资,以致一些地方政府借新债还旧债。再说说银行,本应该是借鸡生蛋的。10个鸡蛋应该生出12个甚至更多,但如今变成了8个,埋伏下了潜在的金融风险。所以,判断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必须以地方财力为标准。

  实事求是地面对和处理地方债的“两套数据”,在合理认定规模的基础上,再进行清理和处置。对于存量的处理,需要在各级财政部门的指导下分步进行,且应与各级组织部门联手,对于不切实际过度举债、留下巨额债务难以偿还的地区,该追责的追责,即使相关责任人已经调任乃至高升。对于增量的把握,需要地方人大切实有效地行使监督职能,预算报告不能再是内行糊弄外行的天书。对举债的规模、形式、内容,偿债的方式、能力、期限,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要有清晰表述,接受人大审议和质询。而更加长远的治本之策,则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改变考核和选拔干部的导向,适应新常态,在允许速度适度回调的同时,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来。同时,对中央和地方的借债、偿债行为进行科学评价,并确定其与经济增长、财政增长之间的合理关系,以此作为评价地方发展和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长久惠及民生。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