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银行 > 银行业动态 > 正文

字号:  

商业银行站到了“资产主导”选择关口

  • 发布时间:2015-03-19 08:28:44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胡爱善

  商业银行从“负债(存款)主导”向“资产(信贷)主导”转化,是我国融资市场“货币→信贷”转化效应的内在和必然要求。在转化过程中,必定会遭遇内部原有机制的强力钳制,外部环境条件的多重约束,需要以创新为动力、以差异化为特质、以协同性为手段、以风险管控为根本,咬定目标,不畏艰难,脚踏实地,持续坚持。因为,这一环节完成的过程长短、质量高低,既事关商业银行的眼前发展,又事关我国经济的行稳致远、长治久安。

  在“宽货币”(M2总量全球第一)环境下却难以形成“宽信贷”,正成为当下我国货币政策管理当局及市场各类参与者共同纠结的问题。未来经济运行主要风险,究竟“通胀”还是“通滞”,市场还在激烈争论中。

  从市场基本逻辑来分析,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前提下,货币(M2)多,必然中介实体物质价值量大,形成物价上涨压力,进入“通胀”通道。反之,则进入“通滞”通道。笔者认为,我国经济中货币“多而不胀”与“多而反滞”(物价整体水平持续走低)的现象,虽有多种成因,但货币中介实体相对价值量不足和绝对价值量不够,是这一反常现象的本质与根本。货币传导机制存在程度不同的“断层”与“断裂”,形成“货币空转”、“货币虚转”和“货币假转”,导致了货币基础功能衰变,“货币→信贷”转化效应整体弱化。这种状况,与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经营环境和经营属性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36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以“负债(存款)主导”为经营主流模式,即全部业务的起点、过程、目标和结果,围绕负债(存款)的增长,“以存定贷”和“以贷揽存”是这一模式下的两大动力支柱。商业银行在这一模式引导下的经营,基本契合我国经济转型中全社会储蓄率整体上升、资金分配方式市场化转化及企业类别(存、贷款主体)多元化加快的新变化与大趋势,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使我国金融总资产跨越120万亿元大关,成为全球第一大“金融体”。但这种经营模式也生长出一种危险,隐藏着一种威胁,那就是其业务发展中伴生的“垄断性”和“同质化”,从内生性、体制性和路径性上,形成了对“货币→信贷”转化效应的巨大阻力。

  “垄断性”是指,从表象上看,商业银行负债(存款)业务竞争十分激烈甚至惨烈。但由于市场主体与参与对象的政策性管控,本质上体现的是垄断保护下的不充分竞争,不仅资金价格的外化比较水平被扭曲,而且资金价值的内在均衡关系被破坏。通常,商业银行在垄断经营下取得的负债业务,其资金成本总是低于市场均衡条件下的价格水平。这就产生了十分可怕的后果:商业银行从负债业务端获取的“货币”,在价格扭曲和价值破坏的作用下,并不以“信贷”资产为主体内容和形式,转化并投向实体经济,而蜕变成各类名目繁多的“非信贷资产”。因为,几乎任何一项“非信贷资产”业务(近年来兴起的各类通道业务)的收益均高于负债(存款)的业务成本,而且潜在风险程度还大大低于信贷资产类业务。这种业务过程价值约束和价格主导的倒置甚至混乱,遂使“货币→信贷”的转化效应被垄断经营的显性与隐性力量限制甚至扼杀。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实体经济的“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其实是商业银行“负债(存款)主导”模式下市场资金价格扭曲的结果。

  “同质化”的主要表现是,商业银行业务合作的内容选择,缺少客户规模大小之分;合作领域确定,缺少行业成熟的高低之异;合作方式安排,缺少市场风险强弱之别;合作价值回报,缺少发展潜力好坏之鉴等。企业获取信贷资金,往往缺乏必要的“市场基础”、“价值比较”、“成长潜力”和“风险溢价”规则与原则的约束,由单一或偶发的市场因素来影响和决定。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在这种“泛选择”中,被“低效化、粗放化、非层次化甚至不公正化”,并落入看似多选择而实际上无选择的困局。更关键的是,这一背后隐藏的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在趋势性弱化,以及金融资源对于实体经济“融合性”功能断崖式、过敏式衰减。不仅发现、选择、合作和管理客户的水平下降,而且患上了“大客户”和“老客户”的依赖症,并形成对于其他客户贷款资源的挤出效应。这就从前提和基础上,掣肘、削弱和限制了“货币→信贷”转化效应的有效发挥。

  从“负债(存款)主导”向“资产(信贷)主导”的转化,商业银行已来到了新选择的历史关口,这是我国融资市场“货币→信贷”转化效应的内在和必然要求。这一环节完成的过程长短、质量高低,既事关商业银行的眼前发展,又事关我国经济的行稳致远、长治久安。

  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多种金融主体的涌现,商业银行负债(存款)业务的垄断经营将被迅速打破,负债业务成本与资产业务收益均衡的市场化过程将加快,以低成本负债对应高收益资产(非信贷)业务的现象不太可能存在。这种负债成本整体水平的上升,将倒逼商业银行选择体现风险管理能力的资产(信贷)业务来平衡资源配置,“资产(信贷)主导”由此成为商业银行必然选。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商业银行要实现从发展业务到发展客户的转变,实现从规模增长到质量增长的转变,实现从个体化成长到社会化成长的转变,真正做到“减速不减势、提质又增效”,其支撑点、动力点和落脚点,最终必然体现在做强资产(信贷)业务的方向上,体现在分层次合作不同状态的资产业务客户上,体现在多样化资产业务产品的运用上,体现在提升风险综合管理的能力上。

  商业银行经营向“资产(信贷)主导”的转化过程,不仅是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效率提升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全社会、全市场和全环节风险控制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完成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开放性、经济性和互动性“共振”。一方面,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规模与类别,要充分适应市场新业态、新产业、新领域和新经济成分的变化需求,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做到充分耦合,动态调整,互为促进。另一方面,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客观形成的需求实际与现实格局,应有利于金融资产业务的结构优化、创新探索、基础夯实与发展空间扩展,并以金融资源的导向,促进实体经济方向的正确和结构的优化,以使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共同成长。

  商业银行向“资产(信贷)主导”的转化过程,必定会遭遇内部原有机制的强力钳制,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的多重约束,是一个艰难与痛苦的过程。需要以创新为动力、以差异化为特质、以协同性为手段、以风险管控为根本和以提升实体经济内在品质为目的,咬定目标,不畏艰难,脚踏实地,持续坚持。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