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银行 > 银行业动态 > 正文

字号:  

风险上升倒逼银行业加速转型

  • 发布时间:2014-09-09 00:30:42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田燕

  至今年8月底,上市银行陆续交出了2014年上半年的经营答卷。可以看到的是,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仍维持稳定增长,但不同机构的分化开始加大。这不仅体现为增长速度的差异,也体现在各家银行不同的经营策略上。在风险持续上升的背景下,银行业创新转型的速度有所加快,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

  资产负债稳步增长 分化日益明显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截至2014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130.93万亿元(本外币合计),比上年末增加12.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78%。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增速比去年略有回升。从投向看,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个人贷款(占比29.1%)、买断式转贴现(占比9.7%),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占比9.2%)。

  负债结构相对稳定。2014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负债规模122.29万亿元,环比增加5.2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47万亿元,同比增长15.71%。

  上市银行的情况与行业整体趋势基本一致,但差异化日趋明显。贷款方面,部分银行增速明显下降,已跌落到个位数(如交行、兴业银行等),而另外一些规模稍小的上市银行则仍维持着20%左右的高速增长(如平安、宁波、南京银行等);存款方面,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存款分流压力日益增大,工行、建行和交行的存款增速基本都跌到10%以下。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则利用利率市场化的机遇,继续迅猛扩张,招商、平安等银行的存款增长都达到了20%左右。

  盈利增速放缓 收入结构渐趋稳定

  从收入结构上看,二季度商业银行合计净利息收入81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85亿元;上半年累计净利息收入1.5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29亿元,同比增长18.2%,明显高于去年同期。二季度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2351亿元,同比增长11.91%,大幅低于去年增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银行业的净利差在短期内趋于稳定,并略有回升。从上市银行的情况看,多数银行的净利差都稍高于年初水平。这说明,在经历去年利率市场化加速的短暂冲击后,银行的应对和调整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上来说,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净利差所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仍无法避免。相比而言,中型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客户基础的原因,在短期内受到的冲击会更明显。目前,已有银行的净利差跌到2%以下,进一步的变化趋势值得密切关注。

  二是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空间受到抑制。传统业务方面,2014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进行了规范,并对部分收费项目实施政府指导定价。这对银行卡、结算等传统业务的增长形成了一定制约。非传统业务方面,国务院在2014年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金融服务三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反复提及清理融资过程中的不合理收费。由于近年来,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爆发式增长主要都来自于“大投行”和“大资管”等创新业务,上述这些政策措施必然会在短期内压缩非利息收入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总体来看,在过去几年中,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积极调整业务模式,优化收入结构,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未来看,随着监管政策的跟进,特别是近期正在修订的《商业银行并表监管指引》,有可能会对银行综合化经营,乃至跨机构的表外业务创新形成一定监管约束。而部分银行以综合化作为主要手段的收入结构调整,或许将步入相对平稳的阶段。

  不良资产压力继续增大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8%,比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分机构看,大型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0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城商行为0.99%,农村商业银行为1.7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最好,不良率为0.59%。从变化趋势看,从2011年四季度至今,银行业的不良率已持续11个季度小幅上升,未来还有延续的可能。

  从不良贷款分布看,企业贷款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业是风险相对集中的行业,占全部不良贷款比重接近60%。不良率方面,批发零售业的不良率超过了3%,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在制造业中,交通运输设施和纺织及服装等行业的不良率相对突出。

  社会关注度一直较高的房地产业,截至目前产生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的比重不到10%,不良率更是远低于平均水平,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预计短期内还不会成为银行主要的风险来源。随市场环境与预期的变化,也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个人贷款方面,2014年二季度末,住房按揭贷款整体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低位,仅为0.27%,比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信用卡透支不良率为1.47%,比上年末上升0.19个百分点。

  风险抵补能力相对充足

  2014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13%,较上季末上升0.10个百分点,较上年末上升0.1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40%,较上季末上升0.27个百分点,较上年末上升0.2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回升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利润留存以及资本净额增长;二是部分新资本协议试点银行开始使用内部评级法,产生了一定的资本节约;三是银行积极开展表外业务创新,适度控制了风险资产规模。

  尽管银行业整体的资本充足率有小幅回升,但具体到机构,部分扩张较快的银行仍面临着比较大的后续资本补充压力。上市银行中,农行、招商、中行、中信以及光大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有所下降,其中,农行和招行下降幅度较大,特别是农行,二季度末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65%,已非常接近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8.5%的监管要求,未来应有较强的资本补充需要。

  2014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为1.8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14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62.88%。贷款拨备率为2.83%,比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总体上,相对于目前的不良贷款规模,商业银行的拨备仍在相对充足的水平,足以覆盖损失。具体到各家上市银行,因为财务策略不同,拨备覆盖程度差异较大,农业银行北京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达到了350%左右,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都低于200%。

  存款分流仍持续 创新步伐将加快

  在后两个季度中,银行业有如下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首先,贷款增长将继续放缓。由于二季度末特有的时点因素,2014年上半年银行贷款数据似乎有回暖的趋势,但进入7、8月份后,贷款增速再度大幅下挫。具体分析,制约银行贷款扩张的因素有几个方面:一是受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实体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持续减弱;二是融资风险上升,银行贷款意愿下降;三是多重监管政策叠加(如资本充足率、合意贷款规模以及存贷比等),银行的贷款能力受到了较大的约束。就未来看,在实体经济调整有效完成之前,信贷持续放缓的趋势应该还会延续。当然,因短期发展策略不同,各机构之间或有较大差异。

  其次,受利率市场化冲击,存款分流仍将持续。过去几年中,各种创新金融工具迅速发展,对存款形成了明显的分流。特别是去年借余额宝之机而爆发式增长的货币市场基金,更是直接冲击银行最稳定和廉价的资金来源——活期存款。以至于今年以来,银行活期存款占比持续下降,整体资金成本也显著上升。预计一段时间内,存款竞争白热化的现象不会有根本性改变,其中大型银行受到的分流压力会更加突出。

  第三,转型、创新步伐将继续加快。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商业银行在收入结构优化(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渠道创新(如社区银行、直销银行等)、产品创新(如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不过,考虑到监管政策的调整和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这些转型、创新的尝试是否符合银行业长期发展趋向,还需要时间观察。

  第四,信用风险继续小幅上升。受经济结构调整和过剩产能消化的影响,违约风险仍有小幅上升的可能,其中,强周期性行业及其集聚的区域仍是关注的重点。在整体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应高度重视局部地区、部分行业风险蔓延的可能性,尤其是对地方中小银行可能产生的影响。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