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2014-5-8 第54期

自主品牌车遭遇生死大考

今年北京车展期间,《福布斯》杂志发表评论《2014年北京车展:成功过头可能泰极否来》来描述中国自主品牌车的境况。该评论称,“在中国,外资品牌汽车比本土品牌更吸引消费者已经成为定律”。与此同时,《纽约时报》和《金融时报》也发表看法,认为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正面临危机。[详细]

目前,国内主流自主品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拥有中央或地方国资背景的大型汽车集团,诸如一汽集团、上汽集团等,该类企业的特点是先合资再自主。另一类是独立发展的自主品牌企业,包括民营体制下的长城、吉利,以及具有国资背景但未经历合资的奇瑞汽车。

自主品牌的自缚与他缚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中国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连续7个月的下降。2014年3月份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7.18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中国品牌轿车共销售25.81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3.71%,比上年同期下降4.49个百分点。这样的表现原因何在呢?

 

自缚:难以走出的恶性循环

 

自主品牌销量下滑,不是自主品牌比过去做得差,而是消费升级了,买入门级产品的人少了。业内专家钟师分析指出,目前国内车企研发自主产品的投资能力暂时不成问题,最困难的是如何把产品更多地卖出去,销售服务渠道建设是最困扰车企的拦路虎。

 

由于自主品牌产品普遍存在溢价能力不强的问题,几乎都是各细分市场中的价格“垫脚石”,导致车企的盈利能力差,必然就难以给予经销商投资者较好的商务政策,使得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率看跌,严重影响了社会投资者与车企在经销服务网络建设上的合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网络渠道难扩,反过来又掣肘了车企的产销量和盈利能力。如此“恶性循环”,变成制约车企发展的市场瓶颈之一。

 

长期以来,自主品牌经销商投资回报率过低,车企在选择经销商时面临着现实的选择瓶颈,实力强的经销商追求投资回报较高的合资品牌或进口品牌,这样自主品牌只得选择二线、三线的经销商,使得服务品质难上一流,服务投入的不足又反作用于消费者对品牌的体验、认知和感受,难以通过高质量的服务去弥补产品上的不足,这是造成自主品牌“溢价”能力和“口碑”赞誉度较低的因素之一。

 

他缚:市场倒逼其成长

 

除了自身品牌束缚外,很多外在因素也在挤压和鞭笞着自主品牌。

 

近期围绕自主品牌生死讨论的话题,很多是由一二线城市越演越烈的限行限购挑起的。北上广三个城市限购政策实施后,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降幅接近50%。限购政策的实施,使得消费者更加趋向于购买大尺寸车、大排量车、高价车和进口车,1.6升及以下排量轿车市场占有率大大下降。

 

限购政策使购车者放弃低价品牌,尤其是国内本土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依然以生产销售低成本汽车为主。所以,现实环境逼迫着自主品牌迁往三四线城市,销量下滑不说,在三四线城市,自主品牌也没有摆脱合资品牌低价围堵的困扰,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也在加快渠道下沉的速度。

 

品牌建设无捷径,自主品牌越早从政策依赖的惯性思维中醒悟过来,及早摈弃走捷径的浮躁念头,越能尽快走到夯实基础、勤练内功的正确道路上来。自主品牌缺的不是扶持政策,更不是取巧的捷径,而是真正在市场上大浪淘沙的历练。

生存大环境持续恶化

 

一面是欧洲市场持续疲软,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业复苏的引擎,另一面是中国汽车市场正在陷入唯“规模论”的狂热圈地建厂中,新一轮中国汽车业产能扩张甚嚣尘上。

 

三年来首次供大于求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11万辆和2198万辆,同比增长14.8%和13.9%,产量超出销量13万辆。这是中国汽车行业三年来首度出现供大于求现象。

 

另一方面,则是大批车企一轮接着一轮的产能扩张潮。上海通用、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等合资车企的扩能速度要远远快于这些自主品牌车企,它们将产能不断向中西部地区延伸。

 

事实上,近年来全球汽车业除了美国和新兴市场之外,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供求基本平衡的局面被打破后,中国汽车年销量跨越2000万辆似乎又让汽车业看到了继续高歌猛进的希望。欧美等车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迅速占领阵地。以前中国市场好,自主品牌也能分着一勺羹,如今自主品牌在合资的和进口车的夹击下节节败退,踉踉跄跄。而国内市场需求一旦萎缩,所有车企都将面临严重的产能压力,而对自主品牌接受的挑战将更加艰巨。

 

结构性产能“过剩”隐现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汽车产能过剩的忧患是存在的,而产能之所以过剩,是车企非理性大肆扩张产能的结果。非理性的产能扩张不仅导致产能过剩,而且导致结构失衡、无序竞争、利润率下降等后果。持有此类观点的专家认为,我国汽车产业正在步煤炭行业的后尘,但地方政府与汽车企业的产能规划却只考虑自身企业状况和产业发展前景,而明显低估了各项风险。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认为,国内汽车业首现供大于求的表面原因是车企产量增加而销量增速放缓,但其主要因素是车企肆意扩张产能而没有举措应对市场的变动,根本原因则是汽车产业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严重脱节。供大于求并不能说明我国汽车行业自给能力提升,只能反映出汽车产业深层次的问题即将爆发。

 

不过,很多业内人士却对国内汽车市场前景保持乐观态度。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认为,按照千人汽车拥有量来算,我国目前1000人才拥有汽车70多辆,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因此目前汽车产能只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东风汽车总经理朱福寿则认为,汽车“产能过剩”之所以能成为问题,是因为目前环保、交通、能源等问题的凸显,放大了“产能过剩”的印象。换言之,汽车产能之所以“过剩”,还是因为不够市场化,政府干扰多。

 

总之自主品牌正站在前所未有的艰难境地。

自主品牌:逆袭路在何方?

 

早在2009年年底,工信部就《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修订稿向外界征求意见时,曾提出“到2015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要占国内乘用车市场50%份额”的目标,并表示将在“合法”的基础上加强对自主品牌的扶持。

 

但从市场层面反映出的情况来看,国家自2008年底基于金融危机背景所制定的刺激汽车消费的措施,刺激效果更多的体现在外资品牌身上,而对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却"不升反降"——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从2009年至2012年以来,却走出了一个"44.3%、45.6%、42.23%、41.85%"的下滑线,距离50%的目标越来越远。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对此表示说:“市场份额的下降暴露出了本土品牌竞争力的低下,本土品牌和外国品牌之间的生死肉搏真的已经开始了。”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品牌大多处于相同的细分市场,彼此之间的市场竞争非常恶劣,缺乏应有的合作。

 

现在,中国有两百多家汽车生产商,但是其中很多的厂商年产量不到一万台车,规模效益完全无从谈起。而中国的轿车品牌目前有300多万辆的市场,但是分散在很多品牌。这样小的生产量、这么多的品牌,也不可能在自己生命周期之内获得良好的回报,更不用谈去和国际品牌竞争。

 

从历史来看,在汽车工业发展的早期,美国也曾出现过数百家汽车厂商,但大浪淘沙,最后剩下通用、福特与克莱斯勒三分天下。中国政府关于国产汽车行业整合的宣导已经提了多年,可惜动静不大。中国汽车人心中一个理想的图景是:十年之后中国汽车出口能够达到总产量、总销量20%左右,中国也要有一两家企业进入世界汽车排名前十强。 在那之前,中国车企必然需要一番痛彻的脱胎换骨。

 

品牌不是一天炼成的,自主品牌要得到更好持续发展,必须回到重视技术研发的正道。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核心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尽管自主车与合资品牌等在产销量还是品牌美誉度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但我们一直在期待自主品牌实现逆袭的那一天。

相关阅读

利润翻番却难获青睐 长安汽车高增长存忧

    2013年长安自主品牌轿车销量达到了38万辆,增速保持自主品牌轿车第一位。但"断轴门"事件却为长安福特乃至长安汽车的利润持续增长前景蒙上一层阴影。[详细]

吉利汽车1月销量同比大降47%

    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1月份集团汽车销量同比和环比大幅下降47%和45%。而最新公布的1月份汽车企业产销数据显示,多家企业实现了"开门红"。[详细]

2013汽车销量排行榜揭晓:奇瑞负增长垫底

    2013年,11家主流自主车企基本上都已完成销量目标。奇瑞汽车2013年或许因为在经历转型的阵痛,销量表现欠佳,同比下降18.8%。[详细]

长城汽车喜中有忧 2014销量目标面临考验

    2014年以来,长城汽车的股价累计跌幅为24%,长城汽车的轿车销量也再次下滑,1月同比下降约35%;哈佛H8因质量问题推迟上市并暂停接受预订。[详细]

比亚迪预计一季报下滑九成

    比亚迪表示,受2013年下半年汽车节能补贴政策变化的影响,国内汽车市场需求结构出现一定变化,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所下滑,使得一季度传统汽车销量下降。[详细]

江淮汽车受累扩张后遗症 叫停轿车扩产

    前期看到市场增长迅速,江淮汽车快马加鞭,连上乘用车二期产能,不过,随着乘用车市场出现下滑,江淮乘用车也同样陷入了销售下降的行列。 [详细]

相关评论
北京晨报: 不管是美国人、德国人,还是日本人、韩国人,拥有强大汽车工业的企业始终信奉一条:"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中国的汽车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在联系普通消费者的情感上,缺乏最大公约数的认同感,做得既不好也不够。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 不过,由于2009-2010年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掩盖了中国品牌汽车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使得这一问题暴露出来。而外资品牌在已经表现出来的竞争力背后,仍在不断努力和投入,因此总体而言形势不容乐观。
长安汽车党委书记朱华荣: 中国自主品牌全部加起来那点量还不够一个全球公司的量,你所有的研发费用还不如人家一家,所以说中国品牌对产品、用户还是需要更深度的研究。境外市场也是有机会的,但是境外市场风险也很大。
江淮汽车总经理项兴初: 自主品牌还是要戒骄戒躁,该经历的路就必须经历。自主品牌期望通过降价来赢得市场份额的时代也过去了,自主品牌未来的发展必须要通过提升自身产品品质和服务来获得市场份额,别无他法。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 很多非洲国家对汽车品质的认知度较低,这些国家的人们更偏好低价位的汽车,因此具成本优势的中国自主品牌车便脱颖而出。中坚厂商希望通过增加对非洲国家的出口来扩大产量。
韩国汽车制造商业协会执行董事金太年: 对于中国本土的汽车生产厂商来说,关键一点就是产业规模。中国有200多家汽车生产商,但是其中很多的厂商年产量不到一万辆车,根本没办法实现规模效益。
东风乘用车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李春荣:东西能不能站得住,品质是最基础的,如果品质不好就一定做不好。东风始终认为做车就是马拉松,不是搞短跑。
联系方式

策划:雨田
电话:68735078
邮箱:zhangsl@china.org.cn
官博:http://t.qq.com/chncaijing
出品:中国网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