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产经 > 商超 > 正文

字号:  

传统百货业遭遇“生死劫”

  • 发布时间:2014-10-30 10:31:2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马巾坷

  伊藤洋华堂旗下华堂商场西直门店于日前爆出由于接连亏损将于12月1日关张,该店挣扎了17年。在今年4月,华堂商场望京店闭店,所在商业将改为写字楼出售;华堂商场北苑店于9月1日关闭。而7月,百盛商场东四环店正式关张。其实在北京,仅去年停业的就有王府井洋华堂劲松店、贵友大厦方庄店和三利百货等。据联商网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在国内共计关闭158家门店,远超2013全年35家的关店数,百货巨头们接连迎来关店潮。

  老牌百货风光不再

  华堂西直门店位于北京人流量极大的动物园地区,离火车站北京北站、西直门外公交枢纽也较近。可事实上,该店人流量却并不大,而与其仅一条马路之隔的大型购物中心凯德MALL却人流量爆棚,该商场共有7层,不管在体量还是品牌丰富度方面明显高过斜对面的华堂商场。

  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表示,这些百货店闭店有其共性,电子商务对传统百货门店的冲击,对消费者的分流越来越明显,逛百货的客流直线下降。另外百货业态愈发没有竞争力,如在消费体验上不如购物中心业态,便利性上不如便利店,在夹缝中生存。

  公开资料显示,华堂商场隶属于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7年10月7日,是国务院首次批准成立的第一家合资连锁商业企业。该公司由日本株式会社伊藤洋华堂、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和伊藤忠(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投资比例分别为75.75%、12%、10.58%和1.67%。关闭北苑路店、西直门店后,华堂商场将仅剩下亚运村店、三里屯店、十里堡店、丰台北路店、右安门店和大兴店等共计6家门店。

  作为一家老牌的百货连锁,华堂曾经风光一时,但随着近些年电商的冲击、消费模式的改变,华堂已经逐渐从市场的领跑者走向市场边缘。据分析,人工成本上涨、租金等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经营利润不足以弥补总支出造成恶性循环。华堂商场之所以连遭关店,一方面是整个零售环境的不景气,另一方面也是主要原因,是由于采用日本企业的运营机制,输在中日的文化差异上。另外,业态的单一和无特色的品牌,也使得华堂的业态配置和品牌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市场。华堂商场是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在经营上一直坚持日本传统,他们在商品采购上注重自有品牌,直采产品多,但百货业态更喜欢的大牌、潮牌却很少,这也导致年轻消费者对其接受程度并不高。

  正如王府井董事长刘冰在2013年股东大会上所说,传统零售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转型迫在眉睫。传统百货业将转型为购物中心,用增加用户体验度来聚集人气。

  百盛同病相怜

  除华堂外,曾经是北京百货标杆的百盛商场也不久前关闭了其在东四环大郊亭桥的店铺。与华堂类似,百盛所在的大郊亭桥也是中高端社区的聚集地,万科蓝山、珠江帝景甚至是顶级豪宅金茂府,但这些社区并没有为百盛带来大量的顾客流。此前的5月底,百盛关闭了位于江苏常州的新北店。这意味着,近两年时间内,百盛关闭7家中国区门店。在已经公布2013年业绩的百货业上市公司中,百盛商业的跌幅是最大的。去年百盛交出了上市9年来的最差业绩:净利暴跌58.4%至3.54亿元。今年一季度,百盛销售下降8%,净利同比下滑34.3%至1.5亿元。作为连锁门店分布最广的"外资百货第一店",百盛商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

  或许,缺乏创新是百盛商业另一大问题。"对比百盛商场和目前流行的商场几乎是两个时代。目前的百货店则是采用最新的设计,更加符合消费者购物体验。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的数据,2012年到2013年期间,百盛新增门店10家之多。百盛创始人钟廷森表示,百盛百货不能仅仅在一线城市发展,还应开设到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百盛的快速扩张可以获得销售额的高幅增长,同时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然而在经济低位运行时期,这种扩张留下的后遗症开始显露,具体表现就是单店盈利下降,一些选址不好的门店出现亏损。

  不久前,百盛商业集团行政总裁张瑞雄公开表示,百盛太阳宫店与太阳宫商圈磨合了4年启动第一轮调整,在地下一层、一层和顶层加入餐饮业态,各楼层品牌也将进行一轮大"换血"。在周边交通环境欠佳的情况下,百盛又一直走在高端定位的道路上,始终没有催旺太阳宫商圈的商业氛围。张瑞雄表示,在本轮调整中,百盛最先做出的改变就是走向亲民,更换一批中端和亲民的品牌贴合消费者。最终的转型定位会以亲民为主。百盛旗舰店品牌更迭中,一层的化妆品专区一直很稳定。百盛将在年底结束调整,完成小型购物中心的变身。据介绍,百盛作为爱琴海购物中心的延展部分,将以更精细化体验亲民价格获取竞争力。

  商业综合体能"耐"多久

  选择位置较好的城市网点,整体租赁,按照传统百货的品类布局进行设计和规划,并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进行招商。其实,和所有的传统百货企业类似,华堂和百盛几乎都是联营模式。业内人士表示,百货行业一直以来以联营为主,通过扣点或提成来盈利,以至于疏于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再加上外在因素的冲击,互联网电商的崛起,租金成本不断上涨等,让百货业的日子越来越难熬。

  中投顾问零售行业研究员杜岩宏此前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牵手互联网之后不但要承担线下成本还增加了线上成本,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现在百货业多想转型购物中心,事实上目前以商业地产为主的扩张,购物中心发展过于密集已经供过于求,而消费能力并未随着购物中心的建设而扩大。

  在传统百货日渐式微利的同时,购物中心则大行其道,一些新兴的体验式购物中心人气爆棚。与华堂亚运村店的不温不火不同,同区域开业仅一年半的远洋未来广场已经成为区域内最具人气的购物场所。与传统的购物中心相比,远洋未来广场拥有更多生活体验的元素。商场在设计时就加大了餐饮、儿童乐园、运动休闲等体验式业态,在商场中开设了咖啡馆、书店、冰场、巨幕影院等配套设施,以此抵御网购对零售业的冲击。

  一位商业地产运营专家认为,体验式商业对于商业地产的运营商能力要求更严苛,与百货不同,体验式商业虽然可以形成一个经验模式,但却不能简单复制。每个体验式商业在规划业态时对于所在地的客群特点、消费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另外,体验式商业也不是单纯的餐饮、电影院、KTV。良好的购物环境、合理的业态分布、差异化的主题设置等都是一个好的体验式商业需要深入下功夫的。

  转型的困惑

  据分析,传统百货接连关店,上下游企业也被波及。百盛的一名员工告诉本报记者,京东、淘宝、当当这些电商不惜额外补贴租金来引入品牌,品牌商已经不愿再付出实体店高额的租金了。从去年开始,不但商场的人流量开始下降,品牌商也开始流失。

  某知名服装集团,旗下拥有多个时尚品牌,几乎每家商场都可以见到其LOGO。近期,该集团在内部大幅裁员,裁员的首要目标是负责店面设计的部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开店规模的大幅缩减和店面的关闭。

  据悉,近期王府井百货与微信合作,甘家口大厦推出"微店"等举措。在百货企业的转型购物中心或是触网发展电子商务的大潮中,百盛显得"独树一帜",依旧保持着原有风貌。

  目前商品更新换代相当快,无论是加大自营比例还是开发自有品牌,其投入门槛都相当高,如果没有规模化的网络基础支撑,这种模式将很难维持。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传统百货业尝试拥抱互联网的思路是对的,但是效果并不显著,联手互联网之后不但要承担线下成本还增加了线上成本,利润进一步压缩。虽然转型是必然的,但如何转是值得探讨和摸索的,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大家说得比较多的是转型成综合购物中心,事实上,挤压传统百货业的还有不断增加的商业地产项目,导致综合购物中心目前处于一个供大于求的状况,所以或许转型成综合购物中心未必能扭转局势。转型之路或许是摆在整个商业环境中值得探讨的最大问题。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