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能源 > 正文

字号:  

陕北煤田开采之变:从捞“河炭”到智能矿井

  • 发布时间:2015-03-16 09:51: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新社榆林3月16日电 题:陕北煤田开采之变:从捞“河炭”到智能矿井

  作者马智峰

  因煤而兴的陕西神木县,坐拥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县域经济实力位居西北第一。曾以推行12年免费教育,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神木模式”而名噪一时。

  上世纪80年代来到神木县大柳塔镇谋生的郗建中(化名)回忆,每逢雨季洪水,河床煤层被冲起,煤块随波逐流,称为“河炭”,当地民众争相下水打捞,驴拉人扛,回家垛成围墙,燃用挡风两相便,捞“河炭”成为最原始的煤炭开采。

  作为陕北煤炭开采变迁见证人,郗建中谈及大柳塔煤矿智能化建设成果,津津乐道,他说一线矿工都在进修学习“智能矿井”知识。光纤陀螺仪之类的新名词很绕口,这种制导技术,是航天航空、机载系统和国防工业等尖端科技的宠儿,如今成为煤矿井下掘进煤机制导核心,当班的井下工人必须掌握。

  陕北煤炭开发初期资金不足,“国家修路、群众办矿”成为时代产物。郗建中告诉中新社记者,很多小煤窑就开在农民自家后面,根本没技术、没装备,打眼放炮和镐砸钎撬,1吨煤仅卖2元,就能让赶驴车拉煤的汉子兴奋地唱上一曲信天游。

  1996年,年产600万吨煤的大柳塔煤矿投产,综合机械化开采成为陕北煤田新风潮,安全保障、生产效率大为提高,用工数量、劳动强度迅速降低。郗建中说,周边煤矿矿工老乡都羡慕他,操作手柄和按钮,躲在安全区使唤机器挖煤。

  “当时年产量600万吨,只要898人,比原来设计300万吨时少了1400多人。不打眼放炮,也不用镐头,只操作手柄和按钮,很少有死伤。”郗建中笑称,“平平安安七八年,我就还了债、买了房。”

  接踵而来的自动化、信息化,却让高中文化的郗建中几近崩溃,他向新来的“80后”大学生矿工抱怨:“我买彩电都没几年,哪懂什么电脑网络?”

  井下监控系统、扩音电话系统给煤矿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生产状态与地面电脑实时同步,人员定位系统与生产指挥系统“统筹安排人力、物力”,地面1人指挥全矿。郗建中在大学生矿工的帮助下,逐渐熟悉、掌握了新技术。

  大柳塔煤矿实现信息化颠覆了煤矿“落后”、“黑老粗”形象,孵化出世界最大千万吨矿井群,引来欧美同行参观。黄金十年,大柳塔模式在陕北煤海遍地开花,陕西一跃成为中国第三煤炭大省。

  在煤炭遇冷的2014年,无人化、智能化开采成为破解市场难题的钥匙。

  最新数据显示,大柳塔煤矿所属的神东煤炭集团公司智能矿山建设实施以来,井下工作人员减少6%,全员工效提高16%,设备利用效能提高5%;产能增加8%;陕西煤化集团神南红柳林矿业公司实现内部数据市场化后,增加利润4.2亿元人民币。

  大柳塔煤矿正在试用世界首套全断面快速高效掘进系统,这是该矿智能化建设重点之一。当矿工25年的郗建中说,以前做梦也想不到制导技术会用在采煤上,对比过去的危险和辛苦,技术创新不能固步自封。(完)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