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医药 > 制药企业 > 正文

字号:  

GSK自救不暇:“行贿门”后又遇专利药到期

  • 发布时间:2014-12-19 06:4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臧允浩  责任编辑:张少雷

  葛兰素史克(GSK)行贿事件在被曝光一年多的时间后,至今仍“余音不断”。近日,上海静安区法院分别对两名犯行贿罪的葛兰素史克前“医药代表”作出有罪判决。

  雪上加霜的是,深受行贿门影响的葛兰素史克,未来几年还将面临专利药到期的窘境。它将直接面对来自仿制药的威胁,这也意味着其“坐着赚钱”的安稳时代会成为过去式。

  北大纵横高级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在经历了GSK行贿门后,GSK既往的营销模式遭受重创,代价巨大。而在未来专利要到期后,它将面临更多的难题。假以时日,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的仿制药会以低廉的价格给其带来冲击”。

  无独有偶,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也曾表示,即便GSK破局重新打开了中国市场,但却还存在着一个更加让人头疼的问题——仿制药,仿制药的竞争往往令这些跨国医药巨头们陷入提高销售额容易、提高利润难的尴尬境地。

  行贿门余波不断

  去年7月,经媒体曝光的葛兰素史克医药行贿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惊。近日,静安区法院分别对两名犯行贿罪的“医药代表”作出有罪判决,法院判处钟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判处余某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

  此前,在GSK行贿案的调查揭开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行贿内幕。警方调查显示,2009年到2012年,GSK(中国)的销售收入从39亿元猛增至近70亿元,背后是该公司“销售为王”的策略。GSK(中国)2008年销售队伍不到千人,2009年原GSK(中国)公司总经理马克锐上任后,每年扩招数百到上千人,目前销售人员已达5500人。这些医药代表每月有3000元至5000元甚至更高的费用以影响医生处方,GSK(中国)为打开销路投入的行贿费用占药价的30%,每年总金额高达数亿元人民币。

  在GSK一案后,葛兰素史克英国总公司和其中国公司同时在官网上挂出了道歉声明。葛兰素史克总公司表示,其认同中国司法机关依法认定的事实和证据,服从中国司法机关的依法判决,并向中国患者、医生、医院和中国政府、全体中国人民深刻道歉,对于由此造成的损害,葛兰素史克总公司深感痛心和愧疚。对由于受到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非法调查而受到伤害的有关人员,葛兰素史克总公司也深表歉意。

  其在声明中承诺,将坚持在中国持续投资,针对流行于中国的疾病,将进一步推进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并扩大生产、扩大药品价格下浮空间。

  据了解,新康泰克、芬必得、贺普丁……这些都是葛兰素史克旗下的“明星”药品,而它们在中国高昂的定价,也令人印象深刻。以贺普丁为例,在中国的出厂价是142元人民币(以下均为人民币),而在韩国只有18元,在加拿大不到26元,在英国不到30元,在德国、日本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其出厂价也远远低于中国内地。而对于在行贿事件后,GSK是否下调部分药价,中国经济网记者致电GSK相关部门,但并未得到明确回复。

  不管怎样,葛兰素史克受行贿事件影响巨大。2013年,因深陷中国行贿案,葛兰素史克多方承压——股价跌幅超25%、全年全球营收同比增长仅1%、股东的不满与施压……更糟糕的是,时至今日颓势仍然未止,2014年前三个季度,GSK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11%。而作为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为35.8便士,同比大幅缩水了42%。过去一年中,在纳斯达克上市的GSK公司股价始终处于下行通道。

  “坐着赚钱”时代已成过去

  日前,有媒体报道,制药商葛兰素史克本周将通知美国的员工,随着公司开始实施大规模成本削减计划,将裁员数百人。

  报道称,目前尚不知上述裁员计划会涉及到公司哪些部门。葛兰素史克的发言人拒绝就裁员传闻发表评论。但该发言人表示,公司正通过精简业务提高其业绩。

  据悉,北美市场呼吸类药物销售额的下滑是导致葛兰素史克此次裁员的重要原因。呼吸类药物一贯是葛兰素史克的主要盈利业务,而随着美国市场销售额的下降及新药物研发进度缓慢,葛兰素史克的压力陡增。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GSK大幅裁员与其业绩承压有关。据悉,很多外资药企面临专利药集中到期的困境。一边是重磅产品纷纷过专利保护期;另一边是重金投入的新药研发收效甚微。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医药合伙人史立臣表示,未来5年内,全球跨国药企的形势基本上是全球性裁员,非核心加工部分逐步向亚洲或者中国迁徙,裁撤本国的销售人员、生产人员、行政人员和研发人员,以期在新药无法持续支撑企业发展的情况下降低运营成本。

  有医药界人士告诉记者,在外资药企面临新药研发压力和业绩压力的情况下,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企业间的合作研发或者共同将产品研发上市。

  史立臣进一步表示,中国医药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10年来复合增长都在18%以上,全球没有哪个国家的医药市场达到这样的市场容量和增长速度。所以,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基本都是增加投资,并采用多种合作手段强化对这个市场的管理和销售。

  雪上加霜的是,在专利药即将到期之际,葛兰素史克的新专利申请也迟迟没有下文。据悉,自今年8月10日放弃糖尿病新药“罗格列酮”组合物专利后,葛兰素史克公司(GSK)在中国面临又一个专利难题:早在4年前即提出的乙肝新药“阿德福韦酯”专利申请至今仍未获批,而国内已有10多家企业正在加紧研制该药品,其中两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专利申请,部分厂家已被获准进入II期临床试验。

  一直以来,其乙肝专利药贺普丁为GSK带来了巨额利润。据了解,贺普丁1999年进入中国销售,2000年列入国家医保基本用药目录,当年销售收入达4亿元(占GSK中国当年总营收的1/4),2003年贺普丁销售近9亿元。2001年11月,GSK斥资12亿元将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建在苏州,主要用来本地化生产贺普丁。但去年下半年以来,贺普丁在华遭遇了一场影响很大的“不良反应危机”,使得该产品一度滞销,苏州工厂产能严重过剩。而现在其乙肝方面的新专利药却迟迟没有下文,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的。

  葛兰素史克的尴尬自救

  面对GSK行贿门和专利要到期的困境,葛兰素史克早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自救工作。

  2014年4月22日,葛兰素史克与另一家全球知名药企诺华制药达成交易,诺华制药同意以145亿美元收购葛兰素史克肿瘤药品;同时诺华将疫苗业务以71亿美元外加专利使用金出售给葛兰素史克。此外,双方同意整合诺华非处方药业务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葛兰素史克拥有63.5%的控股权。葛兰素史克公告称,该交易预计在2015年上半年审批完成。

  此次与诺华合作被解读为葛兰素史克应对专利药到期的一项举措。经葛兰素史克方面测算,和诺华合资成立新的消费品保健公司后,将成为仅次于强生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品保健企业。同时,疫苗仍是葛兰素史克所看重的板块,未来将整合诺华旗下的资源。

  2014年10月22日,葛兰素史克首席执行官安德鲁·维迪正式对外宣布,公司将考虑于2015年对旗下艾滋病医药公司ViiV Healthcare的少数股权启动首次公开发行(IPO),使其作为一家独立公司跻身于富时100(FTSE 100)指数前50位,估值可能高达150亿英镑。

  此外,葛兰素史克还在推进新一轮成本削减计划,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每年削减10亿英镑费用。

  史立臣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葛兰素史克主要会从三个方面降低成本,包括裁员、降低经营费用、卖掉专利到期且利润相对低的药品。

  不过,在史立臣看来,GSK无论是急于降低还是挽回受损形象,都不应该错过在中国的许多发展机会,“比如中国市场在健康管理方面才刚刚起步,但国外已经相当成熟了,GSK作为大型跨国药企不应错过这个机会,但从目前来看,在这方面投入还太少”。

  史立臣认为,GSK在药品专利期到来后,就会受到更多来自中国市场的冲击“稍加时日,中国生产的仿制药可能会凭借低廉的价格占据很大的市场”,而“GSK应该在中国做合资药企,选择企业间的合作研发或者共同将产品研发上市,发挥自己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据悉,同为跨国药企的辉瑞已于海正药业正式签订了《合资经营协议》,三方将共同出资设立中外合资“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的主要业务为人用药(制剂)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以及研究和开发专利到期药物。

  实际上,最大的问题在于,葛兰素史克在中国医院内的很多药品处方权已被抢走。据媒体报道,2013年葛兰素史克中国行贿事件曝光后,医院对于葛兰素史克的处方药等产品均避而远之。随着事件进入调查阶段,葛兰素史克的医院推广全线停止,彼时,其他大型药企的医药代表遂趁机抢走了这部分处方权。

  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曾表示,“中国对医药需求的高速增长以及这一市场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让国际医药巨头迫切地想要在此占据一席之地并进行扩张。对于葛兰素史克来说,即便破局重新打开了中国市场,但却还存在着一个更加让人头疼的问题——仿制药。”仿制药的竞争往往令这些跨国医药巨头们陷入提高销售额容易、提高利润难的尴尬境地。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