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医药 > 医药要闻 > 正文

字号:  

2014健康“10宗最”:网售处方药解禁争议最大

  • 发布时间:2014-12-26 09:18: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旭辉  责任编辑:张少雷

  2014年已接近尾声,这一年健康领域大事不断,有争议、质疑,也有期待、呼吁。网售处方药“开闸”在即,医药电商如何撬动这块大蛋糕?“冰桶挑战”呼啸而过之后,罕见病患者的权益如何得以落实?扎堆出生的“马宝宝”,忙坏了妇产科的医生和护士;肆虐的埃博拉疫情面前,中国医生远赴疫区,和非洲多国同行并肩作战……本年度健康领域,既有全球性的卫生医疗事件,也有普通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岁末之际,中新网健康频道为网友一一盘点。

  1、争议最大:网售处方药解禁

  7月份国家食药监总局结束对《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的意见征集,互联网售药规定强力松绑,引发全行业地震。“网售处方药或将2015年1月开闸”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开来。

  反对一方认为,网上售药准入门槛、经营范围简单地放开,将严重威胁百姓用药安全,导致假劣药品泛滥。而且网售药品配送过程的运输条件堪忧,也有可能危及药品质量。反对人士还担心淘宝、京东等巨头除了做第三方平台外,还被政府允许买药,既做“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赞同者认为,放开网上售药是大趋势,对于实体药店来说,是一次市场洗牌的新机会。此外,网售药品具有价格优势,有利于推动医药分开,也是网售处方药被看好的重要原因。

  网售处方药全面开闸,注定要面对诸多争议和阻碍。一方面,医保报销问题未解决情况下,医药电商很难撬动处方药蛋糕。另一方面,目前很多消费者未形成网上购药习惯,药品在电商消费中占比较小,短期内很难随处方药扩容而改变。

  2、流传最广:53种疾病不需要输液

  安徽省卫计委8月份公布“53种不需输液的疾病清单”,随后,一个名为《53种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的帖子被网友疯狂转发,朋友群、QQ空间、微博等社交网站随处可见。帖子列举了在门、急诊不需要静脉输液的53种常见病、多发病,堪称国内首份官方不输液清单。

  不少医学专家为“清单”点赞,他们认为清单所列疾病均由病毒引起,无需使用抗生素。清单的广泛流传,可以帮助普通百姓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抗菌药物滥用。不过也有医生提醒,是否输液、是否使用抗生素不能太过固化,人的个体性差异很大,最终还是根据临床指征判断。“53种不需输液的疾病清单”的热传,标志着全民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视。

  3、参与最多:冰桶挑战

  这一活动全称为“ALS冰桶挑战赛”(ALS Ice Bucket Challenge),旨在让更多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罕见疾病,同时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

  微软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扎克伯格与桑德博格、亚马逊的贝索斯、苹果的库克以及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等纷纷湿身入镜,中国科技名人、娱乐明星等也加入助阵。这种病毒式传播的公益模式,使得参与者急速增加,仅从7月底到8月中旬,ALS协会和全美的分会就收到近1000万美元捐款。

  “冰桶挑战”以其公益性、公开性、游戏性、传递性、社交性、低成本取得巨大成功,让“渐冻人”这一群体被迅速广为人知,也引起社会对罕见病群体的关注。有渐冻人呼吁,希望这次全社会性的热烈关注,能推动国家在医疗技术研发、病人医保上的利好政策,而不仅限于娱乐和消遣。这一场全民参与的网络狂欢,甚至被业内专家评为“互联网罕见病元年”。

  4、期待最盛:经典廉价药能否回归

  宝塔糖、氯霉素滴眼液、土霉素片、四环素、三黄片……这些既便宜又实惠的“经典老药”,如今被各种价格偏高的新药品替代,几乎绝迹。今年有多地媒体报道,经典廉价药品市场难寻,药店不愿卖,医生不愿开,配送公司不愿送,老百姓想用却用不上。

  国家卫计委等部门、制定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实行分类采购管理,强化采购供应综合监管,开展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监测与评估,以确保常用低价药品的保障。

  此外,各地方也积极探索经典廉价药消失的应对策略。例如北京地区实施低价药“开绿灯”政策,即对低价药、短缺药直接挂网,不再以价格高低作为中标依据。对低价药采取此类政策倾斜的,还有上海、广东、湖南、山东、河南等地。

  效果好、便宜又安全的经典药品,何时能够再次“重出江湖”,成为2014年健康领域最令人期待的事件之一。

  5、前景最广:移动医疗一片蓝海

  进入2014年,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移动医疗,成为资本市场竞逐的热点。阿里巴巴5月推出“未来医院”计划,通过支付宝对医疗机构开放自己的平台能力,随后又有春雨医生完成了5000万美元C轮融资,腾讯1.7亿美元参与丁香园和挂号网融资,小米2500万美元入股九安医疗,新浪微博推出爱问医生,杀入移动医疗领域……移动医疗的蓝海正在开启。

  疯长的同时,“指尖上的医疗”也有烦恼,尚无足够成功的盈利模式,是投资界与产业界推进互联网医疗的最大阻力之一。拿春雨医生为例,今年的营收预计在3000万左右,而运营成本却高达4000万,目前盈利模式主要为会员收费、付费咨询、预约挂号收费等。尚有部分杀入移动医疗的企业,还没想清楚靠什么盈利,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移动医疗监管工作尚在酝酿之中,目前倾向于以卫计委为主体作为监督和指导机构。有业内专家认为,未来有可能将移动医疗app比照医疗器械进行审批,涉及具体病种、需要进行长期干预的,需要进行临床的验证和统计分析。

  6、最奇葩疗法:尿疗

  一提到尿,很多觉得它很脏,要是说喝尿,肯定会觉得恶心。就在今年,一种“重口味”疗法——“尿疗”红遍了网络内外。一些人坚信“尿疗”能治病,他们认为喝尿能治疗骨折、口腔溃疡、便秘、外伤等,甚至帮割过肺的肺癌患者长出新肺。这些“神奇”的功能虽遭到众多医学专家反对,但尿疗支持者却坚持己见,他们称“医生没喝过尿,没有发言权”。

  有媒体报道,柳州有人喝尿治病导致误诊,重庆有人喝尿喝出尿毒症。这些反对的声音,被尿疗支持者认为是“强烈的刺激”。

  中医专家认为,确有记载尿可入药,但应是没有用过辅食的婴儿“童子尿”,靠盲目喝尿保健,不符合中医理论。西医表示,尿液是肾脏代谢的产物,患病的人尿液中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喝尿治病”实在令人不解。

  尽管主流医学界认为“尿疗”荒诞无稽,也有人站在中立的角度表示,对“尿疗”要有相对开明的态度,不要迷信也无需全盘否定:在科学论证基础上,至少让人们明白,哪些人不适合尿疗。

  7、最尖锐挑战:脉诊验孕

  中医诊脉验孕的“战火”,由微博名人、北京积水潭烧伤科医师“烧伤超人阿宝”发起,他表示愿出奖金五万,以随机盲法测中医脉诊准确率是否能超80%。此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杨桢应战后又宣布退赛。截至比赛的最后期限,因为没有符合条件的挑战者报名,比赛宣告流局。

  当事人一开始就将挑战活动限定为个人间的较量,不要升级为中西医间的斗争。但是,很多“围观者”依然把它当成是中、西医的擂台比武。此次公开“约战”,不由让人联想到近些年中医与西医的各种争论,有专家分析认为,中西医之争一直没有结果,主要原因是双方没有共同认可的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中西医药学有着不同的诊疗体系,中医诊断要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脉诊仅仅是中医诊疗技术之一,“脉诊验孕”的约战毫无意义。人民日报则呼吁,中西医不必争意气、分彼此,应携手共抗疾病。

  8、最励志患者:“奇迹宝宝”

  今年3月18日,一对来自厦门的夫妻发生车祸,二人当场死亡。幸运的是,车祸过程中母亲腹中的宝宝降生,且奇迹般存活。男婴被取名为小平安,网友们根据他的励志事迹,呼为“奇迹宝宝”。事故后的小平安获多方救助,10月底,经过多时治疗的他在家人陪伴下出院。

  “奇迹宝宝”用他顽强的生命力征服了网友,6月,厦门海沧一些青年志愿者创作了《奇迹宝宝》的电影剧本,拟拍摄以“奇迹宝宝”为题材的院线电影。据悉,电影《奇迹宝宝》将由方文山编剧、侯孝贤监制,吸引了田蒙、丁一、舒耀宣、梁子明等两岸电影人倾情加入。

  9、最危险疾病:埃博拉

  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史无前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2月24日公布的消息,本次疫情已导致19497人疑似或确诊感染,7588人丧生。中国医疗专家多次赶赴疫区,对非洲多国进行救助。

  埃博拉病毒通常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等途径传播,研究显示,还有可能通过空气传播,感染潜伏期从2天到21天不等。患者的最初症状是突然发烧、头痛,随后是呕吐、腹泻和肾功能障碍,最后是体内外大出血,死亡。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综合致死率约80%,目前尚无有效预防和治疗办法。

  直到岁末,有关“埃博拉”的消息依旧牵动人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年底专门访问利比里亚、几内亚、塞拉利昂等疫区国家,多家全球知名新闻媒体列举2014年度十大热词,埃博拉名列其中;《科学》杂志将埃博拉疫情评为“年度崩溃事件”;美国疾控中心将其列为今年第一位“新兴传染病”公共卫生威胁。

  10、最忙碌科室:妇产科

  对于医生来说,似乎没有最忙的科室,不论什么科的医生,每天的工作节奏都十分紧张。不过,在2014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妇产科的医生似乎格外忙:很多准妈准爸认为羊年生娃“不吉利”,宁愿抢在今年扎堆生个“马宝宝”,忙坏了妇产科的医生和护士们。

  2014年下半年,贵州贵阳、山西太原、辽宁沈阳等地曝出出生证告急的情况,与出生证紧缺相伴的,是各大妇产医院、综合医院妇产科爆棚、建档名额爆满,不少城市的妇产科出现“一床难求”。北京一家专科妇产医院医生坦言,医生连续加班30个小时的时候越来越多,往往是夜班连着白班,下了班脑子都是混沌的。不论是从门诊大厅的饱和度来说,还是医生们的工作强度来说,都已经到达峰值,

  有专家提醒,如果某一年出生的孩子特别多,就会打破社会资源的平衡,入托难、入园难、入学难、升学难、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不过,这似乎并没有打消爸爸妈妈们的顾虑,为了抓住2014年的“马尾巴”,有夫妇向医生申请,打算用剖宫产的方式让宝宝赶在今年出生。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