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超载” 不可小觑的隐患
- 发布时间:2014-11-14 09:09:22 来源:健康报 责任编辑:孔彬彬
电梯超载、车辆超载,都因有巨大安全隐患被社会广为关注,作为救死扶伤的机构,大医院超载现象也已引发担忧。“医院超载是无法卸掉的重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孙虹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解决大医院“超载”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大医院“超载”隐患重重
大家都抱怨医患关系紧张、“看病难”,但容易被忽视的是医疗机构“超载”运行问题。大医院不堪重负,虽貌似运转正常,甚至还“略有结余”,但这都建立在医务人员超负荷劳动的基础上。以湘雅医院为例,3500张编制床位,按规定应配备6000多名医务人员,但现在加上编制外人员和临时工仅有不到5000名职工,缺编1500人~2000人。发达国家要求一张病床配备三四名护士,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床护比高于13,而中国医院的床护比是10.39,差了近10倍。但若参照国外标准配备人员,全国的公立医院大多会大幅度亏损。
孙虹认为,“看病难”主要存在于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型医院。为此,湘雅医院想了许多办法,如推行自助服务、完善临床路径、优化就医流程等,近几年还增聘了约2300名医务人员。即使这样,应付3500张病床、8000人次~1万人次的日门诊量和大量基层帮扶工作,仍显得捉襟见肘。“一旦自有资金不足以支撑人力成本,医院就不可能再加人了。”
医院“超载”带来诸多恶果:大医院患者多,排队时间长,造成“看病难”;等候时间长,医患沟通时间短,容易造成患者不满;更严重的是影响医疗安全。在西方国家,医生为一名患者看病至少花费15分钟,半天最多接诊24名病人。但在我国,大型医院医生半天平均接诊50名病人,最忙时甚至达80名~100名。病人抱怨“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而门诊医生甚至没时间上厕所、喝水,不少医生抱怨苦不堪言。将患者交给劳累不堪的医生是否安全,值得担忧。
住院医生与病人沟通时间相对门诊医生多,但以湘雅医院为例,全院3000多名住院病人,仅有不到1000名医生提供医疗服务,还要“三班倒”。孙虹认为,现在需要思考,医生到底给病人多少时间,才能保证医疗质量;任何一家医院,无论公立还是私立,都要考虑医院的荷载量。医院“超载”与车辆超载的危害同样严重,亟须引起重视。
质量容量都有待提升
如何破题大医院“超载”?孙虹认为,应从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入手,让百姓有多渠道的就医选择。“中国的医疗机构看起来很多,但真正能解决疑难重症的并不多,县级和县级以上医院应解决疑难重症,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只需应付一般病症。”
孙虹认为,某家医院达到最大服务容量后就不应再收病人,就像客运车辆,坐满了还让乘客上车,那是对全体乘客的生命不负责任。“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增加医院数量,要么增加医院容量,增加医务人员数量。要有卫生经济学测算,明确区域内医院应承担的医疗服务量和自身的服务容量。如医疗资源不足,医院容量有限,国家就应该加大投入,补充资源,或放开民营医院建设;另外应扩充原有医院容量,补充人员。”孙虹说。(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孙虹认为,发展民营医院能解决部分医疗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中国开放医疗市场、鼓励民营医院建设时间不长,任何新兴行业都有市场培育期,一家医院的培育期至少5年~10年。目前,民营医院尚处于成长期,再过10年或更长时间,才会和公立医院平分秋色。”
夯实基层是治本关键
从解决“超载”的角度,如何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
“办法很多。”孙虹认为应“三管齐下”,“首先,加强基层医疗人力资源投资,特别是对医务人员要有激励政策;其次,落实住院医师培训,实现‘全国一盘棋’;再次,促进大医院帮扶基层医院,结成纵向医疗联盟,其间要有经济分配杠杆。”
不同级别医院对学历有不同要求,形成了人员分流。例如,本科生基本不可能进入湘雅这样级别的医院。每年医学本科生约有1/3没当医生,部分进入药械行业。很多人进不了大医院,但又因为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等原因,不愿意到乡镇医院工作。
基层医疗这盘“棋”能不能盘活,政府投资取向、激励政策很重要。政府长期投入资金支持基层医院,决策非常正确,但不应只限于硬件,还应重视人力资源建设。要给基层医务人员相对较高的收入,激励高水平的医生到基层去,稳定原有技术人员。有了人才,医院才能提高实力,促使业务量增长、人员收入增加,自身具备“造血”能力。
医院发展好不好由高水平的医生决定,怎样留住他们,除了精神关注、生活关心,最直接的是收入。“基层医务人员的基本底薪和绩效部分至少应该是11的比例,甚至12。乡镇卫生院医生的收入要达到或接近当地县医院主治医师的平均收入水平,才能留住人。”孙虹说。
“公立医院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难度很大,但又必须改,只有医改落到实处,分级诊疗真正建立起来,大医院才不会那么拥挤。”孙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