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镇痛治疗可增进抗癌疗效 患者无需忍痛
- 发布时间:2014-10-11 09:24: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孔彬彬
每年的10月11日,被国际疼痛学会定为“世界镇痛日”,今年的10月11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镇痛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500万癌症患者遭受着癌痛的折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全国疼痛诊疗中心主任医师、教授樊碧发告诉中新网健康频道,“许多癌症末期的病人,因为身体疼痛而丧失了求生的斗志,如何控制疼痛已经成为癌症治疗重要的一方面。”
据调查,我国仅三成癌痛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很多癌症病人并不认为癌痛治疗是治疗中的优先选项,常常是自己忍着、扛着,到扛不住了就直接使用吗啡等强阿片药物。所以寻求解除疼痛的途径是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共同追求的目标。
樊碧发介绍,目前我国新发现的癌症患者20%伴有癌痛,进展期癌症患者癌痛达到50%左右,而终末期患者的癌痛百分比达到80%~90%。晚期癌痛,是造成癌晚期患者主要痛苦的原因之一。随着社会发展,癌症发病率逐年提高,治疗癌症的同时,如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以及带瘤生存显得尤为重要。
癌痛患者“忍痛”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镇痛治疗可增进抗癌疗效
樊碧发强调,面对疼痛,许多人都是抱着“忍忍就好了”的想法。还有人怕影响工作或者麻烦亲戚朋友,不愿意诊治。通过对患者的观察,我们发现,癌痛不仅会使患者整日遭受疼痛的折磨,还会造成以下一些负面影响:
1 往往会导致患者痛不欲生,生活质量差,严重睡眠障碍、食欲下降,丧失对治疗的信心;
2 导致免疫力、抗病能力下降,一定意义上加速肿瘤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3 癌痛影响凝血功能,很多患者会产生血管静脉血栓,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4 剧烈的癌痛还会对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有些有心脏病的患者,可能因为疼痛出现心脑血管危险;
5 慢性剧烈疼痛长期得不到缓解,会发展成为顽固性癌痛,真正意义上成为一种疾病。此外,由于疼痛难忍,会使患者产生严重焦虑或重度抑郁情绪。
“很多人都认为疼痛治疗只是‘治标’,只能改善症状,意义不大;抗肿瘤治疗才是‘治本’,”樊碧发表示,“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癌痛控制是癌症控制的四个重点项目之一。因为把疼痛控制好,病人的状态才有可能更利于肿瘤的治疗。”
2010年美国麻省总医院肿瘤中心通过研究发现:在治疗肿瘤的同时积极镇痛,能增进抗癌疗效。研究人员将新诊断的晚期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抗肿瘤治疗联合以镇痛为目的的早期姑息治疗,另一组只接受单纯抗肿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镇痛组的患者,不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单纯抗肿瘤组,患者中出现抑郁的比例明显降低,而且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阿片类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可避免成瘾 癌痛治疗中禁止使用杜冷丁
一些患者抵制疼痛治疗,一部分原因是害怕药物成瘾,樊碧发解释在医生指导下可避免成瘾,“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患者不顾后果持续服药的强迫行为,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大类。成瘾时,患者追求的不是躯体的止痛,而大部分是心理上的满足,即 ‘欣快感’,这种情况才叫‘上瘾’。因此,此类药物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医生会根据病人疼痛情况谨慎选择药物,按需递定剂量,药物的效果只是作用于止痛,最大程度避免药物成瘾。”
据介绍,一般,消炎镇痛类药物不会成瘾;中等强度的镇痛药在正规使用下不会产生成瘾性;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氨酚羥考酮、杜冷丁等,它们有一定的成瘾性,病情需要下、正规使用可以避免成瘾性。
此外,樊碧发补充道,阿片类药物中成瘾可能性最大的是杜冷丁,而在癌痛的治疗中,由于其成瘾性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一般不用于常规癌痛治疗。早在1996年,卫生部就明文规定:禁止在癌痛治疗中使用杜冷丁。而对于吗啡等药物,是临床上治疗各种顽固性疼痛最常用的药物。其副作用小,止痛效果好,只要按照规范治疗方法,把握好剂量,不会令人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