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产经 > 医药 > 正文

字号:  

时评:“聪明药”背后的教育与监管盲区

  • 发布时间:2016-05-17 13:58:33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斌

  高考(微博)在即,风靡韩国的一种“聪明药”“跑步”进入中国——在一些家长(微博)的微信朋友圈中有关“聪明药”的文章和信息举目可及,无不声称“学生、科学家都在吃”、“聪明药”可以“显而易见地提升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是“智力药丸”、“这种药物表现出来的副作用非常小”云云。

  然而据专家介绍,目前网上热销的所谓“聪明药”,就主要是莫达非尼和利他林。这两种药物的用途是治疗抑郁症、持发性嗜睡和多动症,并不能提升智力。而且,正常人一旦长期服用,会出现神经过敏、焦虑、头疼、失眠等症状。所谓“是药三分毒”,轻信网络谣言,胡乱用药,非但不能提高学生成绩,还可能令他们惹病上身,得不偿失。

  “聪明药”并不能使人变聪明,家长们仍然趋之若鹜,争相购买,为什么?常言道“病急乱投医”,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家长们对一切有关孩子信息“宁可信其有”。

  这从侧面反映了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让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从本质上看,依然是一种教育误区的体现。让孩子吃“聪明药”与从小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如出一辙,都是一直以来“赢在起跑线”思想的延续。家长们总希望孩子能抢跑几步,赢在前头,所以才会在药物进补、疯狂补课上满怀期待。从过往看,这种“只看结果、不讲究手段”的功利方式,往往不仅得不到好效果,还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价值观,在往后的人生之路上“剑走偏锋”、得不偿失。

  当然,对于“聪明药”,不能只靠消费者的自我辨识,更需要的是监管发力。当前“聪明药”的卖家,多为海外代购,基本没有获得食药监部门的审批。然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能再让“聪明药”泛滥于朋友圈了。我国《药品管理法》,对这一类违法犯罪也早有相关规定。湖南省有没有类似的案例发生呢?“聪明药”在我省网络端的“渗透”已到了什么程度?监管部门当及时前移监管触角,迅速介入纠偏,清除违禁药品,保障公共健康安全。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