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家上市电企共赚656亿 煤电再上演冰火两重天
- 发布时间:2015-04-30 07:11: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谢凌宇
分析师称,以五大电力集团领衔的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将成为今年电力行业的投资主题之一
煤电往往都是冰火两重天的“一对”,今年也不例外。与煤炭行业哀鸿遍野相比,电力行业可谓盆满钵满。
根据数据统计,去年62家上市电企实现净利润656亿元,同比增12%,有超过九成实现盈利,仅有5家电企亏损。电企盈利的原因,多是因为煤价的下跌,造成成本大幅下降。此外,从去年以来,水电相比火电更为抢眼,水力发电量大增导致多家电企盈利增加。
此外,需要一提的是,电力行业将持续迎来利好。今年是电力行业体制改革及国企改革的关键一年,有多家电企存在资产注入预期。有分析师表示,以五大电力集团领衔的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将成为今年乃至较长时期内电力行业的投资主题之一。
超九成电企闷头发大财
记者根据东方财富网Choice数据统计,截至4月30日,在发布年报的62家上市电企中,仅有5家电企亏损,有超过九成的电企实现盈利。经计算,这62家电企共实现656亿元的净利润,而去年这一数据为586亿元,同比增长12%。
亏损的5家公司分别是华银电力、深南电A、深南电B、梅雁吉祥和*ST乐电。华银电力表示,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62.1亿元,同比下降16.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75亿元,同比大降1733%,基本每股收益为亏损0.25元。对于亏损的原因,公司称,因上网电量同比减少13.43%,减少销售收入5.78亿元;因销售电价同比减少14.03元/兆瓦时,减少销售收入1.03亿元。
亏损的原因各不相同,而赚钱的电企多是因为煤价下跌,成本大幅下降。
其中,最赚钱的电企是华能国际。公司2014年实现净利润105.46亿元,同比增加0.24%;每股收益0.75元。公司拟每10股派现金3.8元(含税)。受益于煤价下降,华能国际全年实现燃料成本647.6亿元,同比下降90.4亿元,是营业成本同比下降88.5亿元的最主要原因,从而保证了全年的盈利与去年同期持平。
此外,国电电力、浙能电力、华电国际和国投电力等龙头电企也赚得盆满钵满。其中,2014年国电电力营业收入完成614.75亿元;全年实现利润116.6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数据还显示,有11家上市电企净利增长超过100%。其中,华电能源净利同比大增932%,黔源电力净利同比增长397%,岷江水电增长196%,桂冠电力增长163%,川投能源154%。
值得注意的是,翻阅上市电企年报不难发现,去年以来,水电表现抢眼。桂冠电力、国投电力、岷江水电等公司都因为水电发电量大增而增厚了业绩。
根据中电联发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历史性突破3亿千瓦和1万亿千瓦时,火电发电量则首次出现下降,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更是创下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年报显示,桂冠电力去年水电实现利润总额12.94亿元,同比增加332.65%;国投电力也因为雅砻江水电发电量同比大幅增长导致业绩增长七成。
上海证券分析师朱立民表示,今年以来,水电站高水位调节库容将加快释放,发电量预期将大幅增长,推动业绩高成长。水电将是优先发展的领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大。
10家电企存资产注入预期
今年4月份,煤电联动启动,上网电价下调,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电企的利润。
但是,分析师指出,由于煤价不断下跌,也削弱了电价下调对电企的影响,因此,今年电企的业绩仍旧值得期待。
对于电企来说,今年除了煤价继续走低的成本利好,还需要一提的是,今年是电力行业体制改革及国企改革的关键一年。很多电力国企或将借此机会实现对旗下上市电企的资产注入。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A股多家大型发电商均有资产注入预期(大股东承诺)。结合PB估值水平、大股东控股比例、以及在手现金水平,短期内启动资产注入可能性最大的是桂冠电力、 国投电力。
其中,华电集团承诺,2016年底前向华能国际注入常规能源资产;国电集团向国电电力注入未上市的常规发电资产;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承诺争取2015年底前向国投电力注入非上市独立发电资产。
此外,内蒙华电、京能电力、长江电力、桂冠电力、华电国际等多家上市公司都有资产注入的预期。
今年2月份,华银电力发布了重组公告,大股东大唐集团终于兑现了股改承诺,拟将旗下两处火电以及一处水电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这对于巨亏的华银电力可以说是一根救命稻草。
大唐集团还表示,对于位于河北省的火电业务资产,集团不迟于2015年10月份左右在该等资产盈利能力改善并且符合相关条件时注入大唐发电。
有电力分析师向记者表示,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将成为今年乃至较长时期内电力行业的投资主题之一,五大发电集团的整合行为影响最大,最可行的整合方向是集团持续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实现“分步整体上市”或“分区域整体上市”。
民生证券也指出,2015年电力行业将迎来国企改革实质性推进,集团公司资产注入将在今年不断出现,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小公司,大集团”将迎来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