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已成北方最缺水城市之一 10月引长江水入津
- 发布时间:2014-09-22 14:12:03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陈晶
9月19日,天津西河枢纽泵站。工人在为南水北调通水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天津,曾是名副其实的北国水乡,华北最大的河流——海河穿城而过,自古河道纵横,并因漕运而兴城。
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天津却逐渐成为北方最缺水的城市之一。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枯竭,使得天津不得不四处“求水”。
从滦河到黄河,再到如今的长江水,天津在从外调水中汲取养分的同时,也不断对水资源利用问题进行改进。
水乡缺水
从河渠密布到水不够用
老天津人,出租车司机孙华(化名)还记得80年代初喝的水的味道,“印象中一直是咸的,慢慢习惯就没什么感觉了,直到外地亲戚来了,说这水怎么这么咸,我们才注意到。”
后来人们知道,因为地表水减少,地下水资源又不够,来水交换变少,海水发生倒灌,使得浅层地下水变得咸涩。以至于俗话说“天津市一大怪,自来水腌咸菜”。
而天津自古却是以水著称的。
这座中国最早的港口城市之一,19世纪末在英租界有了自来水厂,建了集中供水设施。永定河、子牙河等五条河流在天津市区三岔河口汇入海河,径海河入海。
“天津曾经河渠密布,”天津地质调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兰化说,“老天津时,人们吃鱼很多,城里就有很多水塘,鱼虾常见。”
即使他80年代调来天津工作那时,印象中的这座城市也是有着很多河渠,只不过河里的水已经很少了。
“海河流域是从70年代开始从丰水期转为枯水期的。”天津市水务局南水北调办副主任杜铁锁说,那个时候,他正读小学,大队下达任务,每家每户都要交上一定量的泥球来填塞深井里的缝隙,“为了打井,天天晚上就是抓泥球。”后来从事水利行业,他意识到,在平原地区打井用地下水,意味着地表水不够用了。
据王兰化介绍,天津地下水开采在70年代达到顶峰,当时开采量最多的年份达到10个亿立方米以上。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地面沉降等问题,在中心城区、南部等处形成了一个“大漏斗区”。
这是天津缺水时代的开始,杜铁锁说,从那之后,河道基本是干的,只能“靠天吃饭,没有流量”,即使下雨也形成不了水流。
河水入津
引滦入津开启“调水时代”
关于天津缺水的起因,很多人认为上世纪60年代后的大兴水利工程,是导致海河枯竭的最主要原因。原长江委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也持这一观点。
他说,海河是过度工程治水的典型,其流域建有大大小小的大坝好几百个,使得包括永定河等海河流域的很多河流断流。
对于下游城市天津而言,水量枯竭的影响更加放大,根据他此前统计,目前整个海河流域的水资源量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减少了70%-80%。
1981年9月4日,天津市打报告给中央,恳请批准引滦入津工程。三周后,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允许将这项跨流域工程全权由天津市负责,这成为由地方政府全权实施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首例,也开启了天津从外调水的历程。
工程完工至今的31年里,滦河始终是天津的主要水源。
滦河水入津后,天津人第一次喝上不咸的水,老市民孙华和其他的天津人这时才发现,水还可以是另外一种味道。“滦水来了后才变好的,我们才知道之前的水原来那么咸。”
如今,在靠近天津之眼的三岔河口永乐桥,高高伫立着为纪念当年这项挽救了天津的引滦入津工程的纪念碑,碑顶雕像是一个抱着孩子的母亲,被称为“盼水妈”,其也成为天津海河沿岸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虽然滦河水源源不断进入天津,但天津依然缺水。天津市自来水集团副总工程师韩宏大告诉记者,过去的十年中,天津市曾经启动了数次只有在应急状态下才启动的引黄济津工程,他经历了其中的三次。
上世纪末开始,天津开始进入连年干旱,紧急缺水时,便启动方案,从沿着黄河之北的大运河及其平行河渠,将黄河水调入天津。
《湖北日报》此前报道,2003年引黄河水进津,时任天津市长戴相龙赶往北京,与时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副部长敬正书紧急会商。戴相龙称,天津需要尽快从黄河调水,恳请国家支持。水利部领导人则有点担心地问:“黄河水质还不太理想,天津要不要?”
而天津领导人则当即答应:“要!”
韩宏大记得,每次引黄济津时,水厂都启动了完整程序的应急方案,开会、商议用什么样的工艺将滦河水切换成黄河水,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每次应急结束,还要总结各种经验教训,几次水源切换下来,他说,天津市的水厂已经具备了处理多种水源的成熟经验,并为现在的处理长江水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