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无视产能过剩 靠出口消化已面临“反倾销”
- 发布时间:2014-09-26 07:3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陈晶
据普氏能源资讯提供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7月份,我国钢材出口达到4907万吨,同比增长达到36.9%。
“如果换算成年的绝对值的话大概达到8400万吨,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显示出我们出口的强劲增长,2014年中国钢材的出口预计是自2003年以来的新高。”普氏能源资讯相关人员表示。
而在国内钢铁产能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钢材出口似乎成为了国内削减产能一个看似美好的方法。对此,兰格钢铁网分析师张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钢材出口这个问题上,国内钢铁行业经历了一个比较尴尬的阶段。
“之前是考虑出口亏本还造成环境污染,所以比较抵制,后来遇到金融危机后,想出口反而困难了。从2008年开始,国内钢铁出口就一直不温不火,今年来看,可能要一扫之前的阴霾。不过中国的竞争对手韩国和日本的钢企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高于国内钢企,同时中国还要注意贸易摩擦等问题。”张琳表示。
粗钢产量节节攀升
出口再被重视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8月份粗钢产量55010万吨,同比增长2.6%;1-8月份钢材产量74210万吨,同比增长5.4%;1-8月份生铁产量48325万吨,同比增长0.5%。而钢材的平均价格也从2012年全年的4468元跌至今年上半年的3212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高举“减产能”大旗之下,钢铁产量仍然屡屡创新高,对于这种奇怪现象,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钢企之间比拼生产仍正在继续,一个地区产能在削减,别的地区借机大量生产上位。
“以河北省和江苏省为例,今年7月份河北省钢铁产能相比较去年减少了600万吨,但是江苏省7月份产能却同比增加800万吨,可见国内钢铁行业如今陷入一个‘你减,我就增’的怪现象。政府在河北关闭和升级了一些厂,但是同时江苏却抓住了这个机会,抢占了原来河北占的一些市场份额。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很严重。”该人士向记者透露。
对于产能过剩的治理问题,张琳向记者表示,市场调节和政府应起到关键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格准入、改善GDP绩效考核制度、符合规范条件名单、环保达标等,政府都已经公布细则或者已经实施,但产能依然这么大,依然跟现在的需求不匹配,最终还是要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调节,优胜劣汰,所需时间肯定要长。如果要加速淘汰钢企,只能寄托于政府把退出机制安排好。”
而在产能居高不下的形势下,钢铁出口再次被重视,张琳表示,国内已经逐渐加大钢铁出口的力度,“2013年中国保持全球最大钢材出口国地位,总计出口钢材6150万吨,比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出口量多出将近2000万吨。目前看来,2014年国内出口钢材数量上肯定要高于2013年。”
贸易摩擦加剧
相比邻国竞争力不足
张琳同时向记者表示,虽然国内钢材出口成绩不错,但是仍然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首先就是贸易摩擦,国内出口钢材平均售价相比进口钢材低了很多。而且中国一直受困于贸易摩擦问题。主要是金融危机以来,国外钢铁市场普遍萧条,国外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反倾销案例就频发。”
据了解,2014年7月份我国钢材进口均价1285美元/吨,较上月增加9美元/吨,连续四个月上升,创下21个月以来新高。出口价则是786美元/吨。7月份,我国钢材进口均价与出口均价差值扩大至500美元/吨,创下自2013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从9月4日起,已有8起国外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
“不仅如此,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自金融危机以来就层出不穷。2013年中国钢铁贸易摩擦中涉及的产品有管材类、涂镀类、热轧钢、冷轧不锈钢、电工钢和盘条等,其中占比最多的是管材类,占全部调查案件的31%,其次为涂镀和热轧钢材,分别占到22%和16%。并且,贸易摩擦国从之前较为集中的欧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至亚洲、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张琳说道。
而且中国钢材出口还要应对邻国的挑战,“国内钢企钢材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韩钢铁企业。”张琳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调查数据发现,2014年中国钢材分国别出口统计数据显示,韩国占中国出口占比最高达到15.3%。
“中日韩三国组建了东北亚钢材贸易圈,像东盟国家(如越南、泰国、菲律宾)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的钢铁工业,但是随着出口量日渐增多,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中国企业积极在国外进行投资布局,在或者合资建设钢材加工基地,稳定出口市场,但日韩一直在分羹,未来这个局面还会持续。”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张琳表示,中国钢企的竞争力相比较韩日仍有所欠缺,“日韩钢铁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还是比中国钢企要强。日、韩企业以独资、合资或深度协作方式在周边国家投资钢铁厂或钢材下游产业链的加工服务业,比我们起步早,中国钢企还需要强化自身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