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交易市场或2016年启动 “蛋糕”如何分食
- 发布时间:2015-02-17 08:32:14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马艺文
“全球碳市场份额可能将超过石油,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日前,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的“走进种植能源新时代”论坛在武汉举行。据介绍,我国碳交易市场或将于2016年启动,届时,碳交易将走进平常百姓生活,个人可以炒碳,企业也可以因减排而赚钱。但美好愿景仍面临法制瓶颈、规则门槛等诸多制约。
碳交易是指对依法取得的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即碳排放权进行买卖。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欧盟碳贸易体系,它采用的是总量限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和交易模式。
我国碳市场试点也是采取类似的模式,政府分配给企业指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即配额),企业实际排放如果超出已有配额量,就得在市场上购买配额,如果因为排放减少而有多余配额,则可出售这部分配额。
正是因为强制性的约束,加上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了碳市场的繁荣。全球碳市场交易额从2004年的不足10亿美元猛增至2009年的1440亿美元。2011年底,中国也确定在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湖北、深圳和重庆7个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截至2014年9月,上述7个试点共纳入控排企业2000余家,每年发放配额约12亿吨。
国家发改委日前正式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并表示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望于2016年试运行。
专家认为,全国性碳市场的建立将迅速带动碳交易的活跃,撬动巨大的市场蛋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经理张卫东告诉记者,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量将达到3.5万亿美元,或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最大的能源交易市场。
中国日前与美国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表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两院院士石元春说,按照行业平均水平,每亩林地每年可减排碳汇1吨。目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近10%,提高到20%意味着减排二氧化碳25亿吨,相当于要新增25亿亩林地。
随着碳市场交易规则日渐完善,不仅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许多私营企业、金融机构,甚至自然人都纷纷参与进来。北京日前放开自然人参与碳交易,而深圳、天津、湖北等试点地区一开市就对个人投资者开放。
一些地区正在探索个人低碳普惠制度,通过B2B、B2C、C2C等模式将个人的低碳行为,包括节电、节水、节气、少开私家车、植树绿化等带来的碳减排量换算成“碳币”,再按照一定模式兑换成货币或商品。
湖北省发改委应对气候处处长田啟认为,全国碳市场建立后个人参与碳交易将逐渐普及,但需要统一的交易规则体系和奖惩措施作保障。记者注意到,各试点地区对企业超配额排放没有硬性制约,而最新出台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在此方面也只是“一笔带过”。
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津培说,气候变化已从科学问题转到了政治和经济问题,其背后是世界各国关于排放权的争夺,国家层面应形成统一的制度规则,对碳资源分配、交易及奖惩机制进行全局规划。
一些市场人士看来,尽管试点地区都制定了碳排放交易规则,但碳交易仍然缺乏上位法,许多探索如远期期货等都遭遇过制度瓶颈。国家应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相关细则,建立公正、合理的核查交易体系,形成完备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体系。
田啟还表示,全国交易市场都存在着流动性不足、交易品种单一、市场规模偏小等问题。他建议,全国性碳市场首先应加大产品和金融创新力度,吸引更多的个人、机构及境外投资者加入,并完善市场风险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