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诉众泰抄袭设计 业内称胜诉几率不大
- 发布时间:2015-07-08 07:24:56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朱苑桢
自主品牌再遭“抄袭事件”困扰。
近日,据国外媒体报道,保时捷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保时捷)或将就中国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泰)新车T700涉嫌抄袭保时捷Macan一事对众泰汽车提起诉讼。
保时捷认为,众泰即将在明年发布的T700车型抄袭了旗下Macan车型的造型设计,众泰T700车型的中网、进气格栅、车顶等处的设计与Macan一致。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保时捷公司可能将中国众泰汽车公司告上法庭。
对此,法治周末记者致电保时捷(中国)公关部相关负责人进行求证,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尚未接到相关通知,不能给予确切回复。
诉讼利弊需掂量
在市场调研机构IHS的分析师看来,保时捷若起诉众泰,最终胜诉的可能性并不大。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假如保时捷真的和众泰打起了官司,结果会和陆风X7差不多。
据悉,此前中国陆风汽车公司推出的X7车型被指抄袭路虎揽胜极光车型,JLR公司(中文捷豹路虎)也曾表示将通过法律等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
汽车行业分析师梁锋涛称,对于保时捷起诉众泰胜诉几率有多大,目前还不好评价。因为如果起诉,一定会涉及外观设计专利的问题。目前尚不清楚保时捷的外观设计是否在中国申请专利,如果没有的话,按照国内现行法律,是无法认定众泰侵权。此外,认定两款车型外观设计是否抄袭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诉讼过程将会极为漫长,且成本很高。以此前发生过的通用起诉奇瑞QQ模仿抄袭诉讼为例,从2003年到2005年,历时3年,最终还是以通用、奇瑞达成和解,撤回诉讼结局。
知名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也向法治周末记者分析说:“胜诉的概率是要看双方举证的情况,我们作为第三方很难去说胜诉概率到底有多大。不过,不从严谨的法律条文去考虑的话,我认为保时捷不应该去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众泰和保时捷是完全不同等级的两个企业,这样一种起诉只能对众泰有好处,对保时捷则没有任何帮助。”
“早些时候,跨国公司对自主品牌的模仿现象可能会发起很多诉讼,但是后来就少了,因为不对等的两个企业之间的诉讼对跨国公司来讲耗时耗力,还要投入大量财力,反而不是好事。跨国公司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做得更好,才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最主要的任务。自主品牌企业如果涉嫌专利侵犯,通过私下沟通、民间调解等方式去解决可能会更好一些。”张志勇说。
业内人士说“模仿”原因
梁锋涛认为,众泰模仿保时捷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研发技术薄弱。汽车研发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一款车型的开发,加上前期调研、分析,成本高达数十亿元。而且新款车型从方案设定到量产,一般需要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而外观模仿可以走近道,短期内即可推出比较成熟的产品。
前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众泰T600用奥迪Q5的车身搭配上大众途锐的前脸迅速实现了市场占有率的稳步提升。自然而然,在T600上尝到甜头的众泰再推出保时捷版的T700也就顺理成章。
据了解,中国众泰汽车公司被国外媒体认为多次抄袭外国厂商的设计,其推出的都市微型车被认为抄袭smart车型,众泰T600车型则被认为抄袭大众途观车型。并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众泰T600目前全国订单已排至8月,供不应求,销量十分火爆,最高月销量过万。
也有业内人士在对众泰涉嫌抄袭保时捷进行原因分析时称,在车市低迷的5月中,各大车企销量表现均差强人意,而作为豪华品牌的保时捷却在销量方面出现逆势增长。据官方发布消息显示,5月份保时捷全球销量超两万辆,同比上涨近乎25%;而在最大单一市场中国月销量更高达5391辆,同比激增超70%。而取得如此傲人成绩主要归功于Macan。这也许是众泰模仿保时捷的原因之一。
不过,在梁锋涛看来,虽然众泰模仿保时捷,但众泰T700未来销量和Macan当前的表现并无太大关系。
“首先,二者市场定位完全不同,众泰T700预计售价17万元,保时捷Macan售价55万元开外,二者之间的潜在消费群体完全不存在重合;其次,豪华车市场的外观设计并不一定适合普通市场,虽然外观相近,但T700的整车姿态明显不如Macan稳重,没有张力,依然流露着低端SUV的气质。”梁锋涛进一步解释说。
“外观模仿一般都会选择市场上成功的畅销车型,模仿之后风险比较小。所以,众泰模仿保时捷,能快速把握市场机会,短期内销量或许会有一定提升。长期来说,对品牌是一个损害。没有车企能靠逆向开发一劳永逸。国内车市以及消费者正在成熟,对汽车产品的认知和判断更加深刻,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很容易被淘汰。”梁锋涛说。
“山寨”起家挺普遍
其实,众泰绝非唯一一个几乎照搬国外大牌车型设计的中国车企。陆风版“极光”、瑞风版“奥迪A6”、众泰版“途锐”、比亚迪版“雷克萨斯RX”……山寨车型层出不穷。
对于这样的山寨行为,张志勇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对任何一个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来讲,模仿是一个必要的路线,特别是比较小的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又希望能够更好地切入市场,可能对跨国公司车型有模仿,这是应该的,但是要有一个底线,不能侵犯其专利。
梁锋涛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汽车研发不仅仅是设计、制造过程的叠加,一个完整的整车制作开发流程,涵盖市场定位、品牌形象、客户需求等诸多步骤。没有强有力的研发能力,是很难驾驭这些技术环节。所以,模仿成了一个不得已的选择。不过,模仿是有一定规则的。一要尊重知识产权;二要熟悉国内外规则,同时灵活应用。不能长期依赖抄袭,留下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形象。”
汽车行业评论员李军(化名)也称,自主起步阶段实力弱小,底子浅薄,没有能力独自开发产品,山寨成熟车型成为一条捷径,当时长城、吉利、奇瑞和比亚迪几乎全部都是以山寨起家。虽然如此,但是情有可原,就好像一个贫苦少年,无依无靠,幼年不得不靠乞讨维生,在要么饿死、要么山寨之间,自主别无选择。而且,不仅自主品牌在起步阶段需要山寨,即便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工业在起步阶段也是以山寨起家,山寨几乎是后来者的必由之路。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永远山寨下去,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必须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就好像一个儿童可以乞讨,人们只会同情,但是当一个青年还去乞讨甚至偷窃,必然受到人们的鄙视和谴责。”李军说。
张志勇表示,在初期发展阶段,自主品牌模仿国外品牌是必要的,或者说主要以模仿为主,但是模仿的同时不能放弃对市场的主观判断能力。在模仿的过程当中,自主车企应该提升自身能力,当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应该以自己的判断为主,模仿或者参考或者借鉴竞争对手的产品为辅。
据梁锋涛介绍,当前自主品牌进行逆向开发的还很多。归根到底还是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近年来,一些自主品牌已经摆脱了抄袭的指责,采取正向开发,从外观设计到动力总成完全实现自主研发。目前,北汽、上汽、广汽、吉利、华晨等主流车企,均已形成各自正向开发模式,并逐步规划自身产品线,规划品牌未来的发展。
“总的来说,独立研发一款全新汽车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还要有创新的观念和承担风险的勇气。”来源: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