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试点 农产品定价市场化再进一步
- 发布时间:2014-09-23 09:3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陈晶
随着棉花、大豆启动目标价格试点,我国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昨日在“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和市场调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是完善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一个重要举措,下一步试点能不能扩大到其他品种,一切都要看棉花、大豆改革试点情况。
棉花取消收储 定价回归市场
“明年将根据国内棉花供需形势做好棉花进口的相关工作,除发放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89.4万吨关税进口配额、满足纺织配棉等需要外,不再增发进口配额,并引导国内纺织企业多使用国产棉。”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刘小南在发布会上称。
根据此前发布的《实施方案》,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取消棉花收储政策。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价格由市场决定,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二是对新疆棉花实行目标价格补贴。种植前公布棉花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不发放补贴。
这意味着,当棉花市场价低于目标价格时,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高价收储,而是让棉农先按市价卖出,然后针对目标价与市场价的差额,由政府补贴新疆棉农。2013年,官方对棉花的“临时收储价”为每吨2.04万元,而今年的目标价格下降了600元。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商务部特聘专家、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洪涛表示,虽然目前采取的棉花目标价格较去年收储价格有所降低,但并不会影响农民收益,以往的收储政策需要经过小商贩、粮食贸易商、储备库等多个环节,往往政策到达农民时已经有所折扣,而目前价格制度直接绕过了中间环节,把钱补给农民,这样收益可能会更高。此外,政府以往通过收储收购了大量大豆、玉米、棉花、小麦等农作物,还需要花费巨额的财力、物力进行储藏、拍卖,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以前由于国内外棉花差距较大,导致国内纺织业、服装业原料成本高企,严重的削弱了我国纺织业的出口优势,通过目标价格的推行,棉花价格有望逐渐向国际价格靠近,纺织业成本有望逐步降低,出口竞争力将明显增强。”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马文峰说。
收储制度致农产品价格倒挂严重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最低价格收购和临时收储制度始于2004年,其目的是由国家指定企业进行低价收购,维护市场价格。但近年来由于该政策使得包括大豆、棉花、白糖在内的不少农产品国内外价差日益增大。以大豆为例,2013年临时收储价4600元/吨,而目前美国大豆进口折算到港成本仅4200元/吨不到,南美豆更低只有4000元/吨左右,收储价和市场价差高达400-600元/吨;而棉花目前国际市场价1.4万元/吨左右,国内目标价格为1.98万元/吨,差价达到5800元/吨。
“除了一些只有我国能生产的农产品外,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如玉米、食糖、菜籽油、稻米、小麦等都处于价格倒挂状态,而且由于政府每年提高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国内外差距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应该引起警惕。”马文峰说。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农产品是最基本的消费产品,其价格严重倒挂将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推高物价,由于国内农产品价格远高于国外,将导致民众生活消费成本上升,而这种成本上升将有明显的传导性,进而传导至各行各业,使通胀水平越来越高,严重削弱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对经济长期增长也产生不利影响。
食糖有望成价改下一站
今年一号文件对玉米、油菜籽、食糖保留临时收储,取消了大豆、棉花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并正式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周望军透露,未来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高于国外会是常态,为此,会继续挑选重要农产品实行农产品目标制。目的是尽量拉平国内外市场差价,同时保障农民利益。
洪涛称,我国选取的新疆棉花、东北大豆价格试点来看,主要选择的是一些产地比较集中的农产品,而且这些农产品现在存在的价格倒挂问题比较严重。从这些条件来看,食糖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试点的农产品,目前我国70%以上的食糖集中在广西,而且价格倒挂问题严重。
卓创资讯分析认为,考虑到小麦、稻米是全国大部分人口的基本口粮,关系到国计民生,而我国的政策是保证“口粮绝对安全”,因此关于稻米、小麦的目标价格制度试点工作会放到最后一步,在大豆、棉花、玉米价格试点取得一定成效可以借鉴后,国家才会对其进行目标价格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