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财经 > 消费 > 消费警示 > 正文

字号:  

市民买金饰警惕隐性收费 贴牌牟利赚高额工费

  • 发布时间:2014-10-15 06:4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张海蛟  责任编辑:时习

  随着金价持续走低,黄金珠宝消费成为热点。北京消费者丁女士向中国经济网记者投诉称,“国庆期间北京个别金店出现收取高额工费的乱象,一枚重6.35克的千足金戒指,工费高达220元。”

  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由于京城金价进入‘2’时代,部分商家可能会通过收取高额工费的隐性方式保证利润。”

  北京律师事务所于律师称,“我国物价法规上还没有针对黄金首饰加工费的具体规定。”

  买首饰注意隐性收费? 所谓工费没有法律规定

  近日,北京市民丁女士来到丰台区某珠名牌金店购买黄金首饰。

  丁女士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这家店面正在降价促销,千足金首饰每克280元,当时就被便宜的价格所吸引,购买了一枚重6.35克的千足金戒指。”

  “晚上回家后,丁女士打开戒指和付款单据仔细一算,单价乘以质量得到的金额好像比自己付款的数目要少,又仔细核算了一遍,发现自己多交了220元钱。”丁女士说。

  丁女士仔细查看单据,发现上面竟有一项费用是加工费220元。

  丁女士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买的时候工作人员并没有说明要另付工费,因为之前在菜百、中国黄金等店都没有工费,采用首饰克数乘以当日金价的计价方式,这次感觉被骗了。”

  对此,中国经济网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位北京市民,其中只有5位对工费表示了解,其余市民均表示不知情。

  另一名北京消费者刘女士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我只知道重新加工黄金饰品时需要加工费,不知道购买时也收。”准备今年结婚的市民蒋女士在选购各类首饰,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你这还真给我提了个醒,以后购买的时候一定得多注意。”

  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黄金首饰的加工费收得不合理,属于混淆概念。拿出来销售的就是商品,本身就是已经加工好的,包括金条,也是经过加工的,就没有单独的加工费这一项,就如一件衣服,它呈现给消费者的零售价本身就包含了它的加工费和布料损耗,难道也单独收一次加工费?”

  北京律师事务所于律师称,“我国物价法规上还没有针对黄金首饰加工费的具体规定,虽然黄金首饰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国际金价影响,但最终零售价由市场规律调节,商家对黄金首饰有自主定价权。”

  “也就是说,金价+加工费的方式只是商家的一种定价策略,只要做到在醒目处明确标示,并提前告知消费者即可。 ”于律师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网记者强调,“商家应该主动告知消费者收取费用的实际情况,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最好在问清楚加工费用后再购买,尤其是货比三家的时候,最好将金价和加工费相加的总价进行对比。”

  “部分商家可能迫于存货减值压力,通过收取加工费这样的隐性方式保证利润。”业内人士说。

  港企普遍采用贴牌销售模式 工费过高被指不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个别规模小的国内金店有乱收工费的现象,北京多名消费者向中国经济网记者反映一些知名香港珠宝品牌也存在工费过高、不解释工费定价原则等问题。

  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访某香港品牌珠宝专柜,一款2.63克的千足金吊坠,工费竟高达100元。工作人员称“工费是公司总部规定的,店员只负责销售。”

  记者又来到另一家港企专柜,一件15克重的千足金手镯其工费达208元。工作人员同样不能解释工费的定价原则。

  北京消费者刘女士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香港品牌工费较高,很难按照当天的金价买到心仪的首饰,通常都要多花一两百元钱的工费钱。”

  中国经济网记者调查发现,港企在利用高工费吸金的过程中,却没能给国内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体验。某知名香港珠宝企业因质量问题在8月26日、9月3日一周内两次遭到媒体曝光。

  港企缘何屡曝质量问题,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首饰行业内代工生产非常普遍,多数知名品牌采取的都是‘贴牌’的做法,旗下销售的珠宝首饰多是通过加工厂生产后再贴上自己的牌子。为解决金价飙高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一些知名的香港珠宝首饰品牌纷纷将代工厂移到内地,而内地一些代工厂的素质参差不齐,造成珠宝首饰产品发生品质问题。”

  资料显示,今年6月份某香港珠宝龙头企业在武汉文化产业园项目一期第一阶段主体工程封顶,当时就有80多家供应商代表现场与之签约。

  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商家非厂家,无法全方位把关,发生质量问题时也非常无奈。毕竟商家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在商品上架前逐件检验,一般都是抽查检验,造成品质问题的可能性的确存在。”

  “港企由于盲目扩张,导致存货压力骤增,因分身乏术而不得不依赖第三方供货,这种贴牌模式难免会出现质量不过关的情况。”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高管向中国经济网记者透露,“珠宝首饰公司有产业公司和商业公司之分,产业公司是产、供、销一体的模式,规模较大,有自己的设计工作室、质量检测室、产品生产工厂等。商业类的珠宝公司多是没有自己的产品,都是从第三方上的货品。不过也要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并要为消费者提供正常的售后服务才行。”

  业内高管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多数香港珠宝品牌号称拥有自己的珠宝生产基地,但实际上大部分产品都是从第三方低价进货,贴牌销售牟取暴利,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还要另外收取高额工费是极为不合理的。”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