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自主应用商店崛起 手游联运是软肋?
- 发布时间:2014-11-14 10:2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时习
随着国产手机厂商对自主应用商店重视加强,伴随手机出货量迅速增长,国内应用分发市场正发生重大变化。
《2014上半年中国手机应用商店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手机厂商应用商店用户普及率占比已达44.1%,与互联网企业为主的第三方应用分发平台用户数量非常相近。
而在国产手机厂商中,以小米、联想、华为、酷派、vivo为代表的品牌正在应用分发领域迅速崛起。如小米应用商店应用下载量已突破50亿次,目前MIUI、小米商店、游戏中心日均下载量超过 3500万,其中2014 年上半年开发者分成达1.74亿元。联想乐商店官方数据称现有用户超过8000万,日活跃用户超过1500万,日分发量达2700万。华为应用市场截至10月底日分发量已超过3500万,当月应用下载同比增长57.3%.过去五年,伴随3G普及与智能手机市场大爆发,用户手机使用习惯发生了重大改变,催生了国内Android应用分发为主要业务的第三方平台迅速崛起,并最终引发了百度、腾讯、360等互联网巨头以占领“用户移动应用第一入口”为目标的资本大战。那么,为何手机企业可以在互联网巨头把持之下依然可以得到崛起机会?又对应用分发和国内手机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国产手机企业凭啥扳回一局?
1、占领入口更直接。国产手机企业过去虽然也都建有自主应用商店,但应用数量较少,用户体验很差。用户在购买手机后,一般选择由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手机助手类工具重新安装应用,甚至直接刷机,手机企业自主应用商店因此沦为“鸡肋”。随着手机企业近两年对应用分发收入的重视,自主应用市场建设得到了迅速提升,用户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应用和游戏都可以满足,导致了第三方市场份额逐步下降。
2、小米模式刺激。不可否认,雷军所称的“硬件+软件+服务”模式对国内手机企业产生了强烈刺激。业界发现,依靠MIUI和应用商店,小米每个手机用户每年在软件端的收入平均贡献约50元,仅此一项就超过了目前绝大多数国产手机企业靠硬件销售的单机利润。而小米通过系统层面接入应用,打造智能硬件+软件+云服务的生态体系更让传统手机厂商们意识到了卖硬件之外“还大有可为”,于是纷纷通过构架调整、资金、人才等一系列措施增强投入。如联想就将乐商店划归由陈旭东领导等新业务公司,酷派也将应用商店业务划归祝芳浩领导的大神品牌之下。
3、机型适配相对简单。与Android生态碎片化严重、国内存在众多版本、数千机型不同,国产手机企业机型正从海量走向单一。游戏蜗牛市场中心高级总监时涛表示,游戏厂商选择与终端应用商店主要是机型适配起来比较容易,终端厂商机型一般比较固定,测试更为节省时间。
4、硬件利润走低甚至亏损。随着国内市场进入以“新4G千元机”为代表的洗牌大战,国产手机品牌硬件利润持续走低甚至大多亏损,生存需求迫使国产手机企业开始寻求硬件之外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应用分发是目前最容易变现的资源。
5、运营商定制机需求下降。运营商宣布连续三年大幅下调终端补贴,对国产手机企业定制机需求和控制能力正在下降。终端厂商在没有预装指标、拓展社会渠道等条件下,开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优化应用市场体验。
格局巨变,手游行业首当其中
1、加速第三方应用市场洗牌。百度近期发布《百度移动分发报告2014H1》称,2014第二季度国内Android市场环比增速开始放缓,而工信部也发布数据称今年前两个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都已同比下滑,市场大势已表明国内应用分发市场已至天花板。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过去一年里,最多的时候有500多家移动应用商店,由于其产品体验性差,品牌影响力不足,大部分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终端厂商自主应用商店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加速了第三方应用市场洗牌进程。
2、终端厂商强弱格局更加明显。《百度移动分发报告2014H1》显示,小米、华为、联想、oppo等国产手机的占比增至64%,应用收入依靠规模效应更加显著。正点科技的COO董博英对笔者表示,“流量更多来源于巨头企业,小厂商数量有限”,其闹钟软件早期选择机锋等合作,现在基本上是与第三方分发平台以及三星、华为、魅族合作,主要采用两种模式,直接预装以及提供技术支持。
3、运营商控制力进一步降低。随着国产手机企业在应用分发、游戏联运收入的提高,对运营商定制机额外预装要求排斥力将会提升,进一步削弱了运营商对国产手机企业与应用分发渠道的控制能力。
4、引发手游市场格局震荡。 运营商终端补贴力度降低、终端企业自主应用商店崛起、第三方应用市场份额走低,将对依靠渠道预装依赖性很强的手游市场格局带来较大冲击。像触控科技这类过去依靠运营商份额较大的企业影响首当其中,几大巨头把控的第三方应用市场对中小手游企业来说门槛正在提高,加强与主要手机企业的合作将成为大势所趋。
综合以上分析,过去几年被互联网巨头们轻易吃掉的应用分发和手游联运红利,现在要被国产手机厂商们“虎口夺食”了。而对于手机企业而言,如何加强自有团队的专业性和人才储备,抓住行业变革带来的黄金窗口期,已成为目前更为紧迫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