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财经 > 消费 > 市场观察 > 正文

字号:  

农村电影6万人观看 投资票房都透着寒意

  • 发布时间:2014-09-15 18:38:43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孙业文

  28岁的贾皓民圆了梦,出了名——他出品的电影《腊月的春》成了甘肃首部登陆全国城市院线的电影。可他却说“这种片子再也不敢拍第二次了”。正如片名,这部农村题材的电影,投资、票房都透着阵阵寒意。

  《腊月的春》讲述了“双联”(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干部刘为民与贫困户葛腊月一家间的帮扶故事与他们各自的命运变迁。土地撂荒、留守儿童等农村热点问题在片中均有涉及。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皇甫宜川说:“这部电影把西北人的悲、黄土高原的感觉吃得很透。电影中表达出的悲情是牢牢抓住观众的心的东西。”

  筹资难、推广难、回本难,是横亘在贾皓民面前的三座大山。“这部电影的成本是200多万,其中138万都是民间筹资。”贾皓民说,“我找过银行,但没结果。版权质押贷款在浙江等地已有试行,但文化产品不好估值,很难通过审查”。

  “农村不乏好的故事、好的人物,但是极为有限的资金使得多数农村题材电影在艺术表达和技术呈现上都较为粗糙。”贾皓民说。

  2013年,中国前十大发行公司的发行份额占到市场整体份额的 80%-90%。大公司、大电影不差钱,技艺日渐成熟;小公司、小电影没有钱,拍片水准受限。“马太效应”在电影产业上凸显。

  “没钱,就没法做推广。”贾皓民说,“电影市场的主要消费力是年轻的城里人,他们面对的既有中国电影,也有外国大片。对他们来说,农村是一个太过遥远的话题。观众一旦接触到与扶贫、政策有关的信息,就本能地把电影归位宣传片、说教片,不愿意去看。即便是故事讲得再好,观众不认,市场不赢,就很难说它成功。”

  票房上不去,成本收不回。自3月16日首映以来,观看过《腊月的春》的人数约为6万人,其中大部分为省内城乡组织播放,院线票房寥寥。“农村流动电影车播放一场次,到公司手上的钱只有7元”,贾皓民感觉每天都在“背着利息走”。“虽然农村还有许多故事值得挖掘,但这种片子只能是一生一次的梦想。”他说。

  “拍农村题材电影的,多是舍得吃亏的人,有坚守意识和文化责任感的人。”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康健民说,“中国电影产业还处在发展期,目前的困境难以逾越。农村题材电影现在去和美国大片在城市院线上争阵地是不值当的。”

  “农村题材的电影也应多考虑观众的审美情趣,在表达形式上有所突破。此外,也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电影人关注农村,使这类电影进入良性循环。”康健民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