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消费 > 快消品 > 正文

字号:  

过度偏好“老”味道背后的食安窘境

  • 发布时间:2014-11-13 12:30:57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马绍栋  责任编辑:时习

  “这是我们自己种的花生,自己用老式机器榨的油,和超市里卖的不一样,可以放心吃。”近日,企业圈子里的朋友掀起一轮自制产品的互赠活动,总结梳理出来有如下几个关键点:原料自给、自己制作、工艺传统。之所以这样做,要表达的诉求也非常明晰:吃得安全。

  其实类似以这种方式传达食品安全信号的还有许多,比如当前食品消费中非常抢眼的大打“老”字牌:老酸奶、老蜂蜜、老香油、老馒头……这类食品中共性的东西都是在宣扬按照传统的手工工艺,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纯天然纯生态。

  “老品牌、老味道的走红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当前严苛的食安环境已经严重击穿了消费者的心理底线。”省内食品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食品行业本来就被称作良心行业。而现实却是接二连三地爆出丑闻,而且波及的范围、品牌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食品难言安全。“原来迷信国内大品牌,后来发现靠不住,比如乳制品;接下来是迷信进口品牌,结果同样存在质量问题;近期的台湾顶新集团,居然三次黑心油事件全部中招,消费者一退再退却最终退无可退。”

  乍看上去,似乎是传统的老手艺击败了以科技、卫生、安全著称的现代食品工业,而且仿佛你的采购体越透明、生产线越现代、检测手段越高超反而给人的感觉越不安全,甚至有些网友感叹:想时光倒流穿越回传统时代。然而问题来了,老工艺打造出来的老品牌质量就真正可靠吗?市面上眼花缭乱的老品牌又有几家是真正的老手艺、老味道?在消费升级的大食安时代,这种老品牌模式能多大程度上解决大众化的消费需求,又能走多远呢?

  “现代食品工业有点被妖魔化,食品添加剂甚至食品源头的农药、化肥都被理解成食品安全的最大元凶。”上述人士表示,传统手工艺应当定位做成特色的食品文化,靠他们只能解决部分人群在部分时刻的消费需求,只能是整个食品来源的有效补充而不是主流。“没有化肥、农药,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的产量不可想象,作为产业链最前沿的农业、畜牧业如果无法保证产量,后续的加工制造更无从谈起,要解决中国如此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的确,食安形势倒逼下,消费升级背后必须是行业升级、产业升级,这种升级并不是玩个概念,无视质量底线,而是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如笔者曾经走访多省内多家老字号食品企业,一看厂史动辄上百年,然而现在的产品生产早已完全科技化和现代化,悠久的“历史老味道”则被做进企业的品牌积淀和产品底蕴,用他们老板的话说:“老字号就是最大的压力,一出问题多少年的历史都砸进去了,必须将手艺传承好。”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