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防水第一
- 发布时间:2014-11-28 10:52:34 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质量观察室
□ 本报记者 朱祝何
不重视施工质量,两个地铁站点间形成隧道裂缝,而天花板漏水未获重视,造成结构坍塌,引发河水倒灌,导致毁城危机。俄罗斯电影《夺命地铁》年初在国内上映,讲述了一个关于灾难的故事,令人触目惊心。
当电影中灾难来临的高潮部分被剪辑下来,并在近日举行的关注地下渗漏、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主题座谈会上播放时,吸引了10多位业界与会专家的目光,引发了针对建筑渗漏与工程质量的讨论。
业内人士认为,电影故事虽属虚构,情节有些夸大,但逻辑关系清晰,深刻展示了建筑渗漏水与工程质量的关系,引人警觉。
地下渗漏水威胁更大
“20年前我在一次防水专业会上说过一个重要观点,地下防水工程的重要性仅次于结构工程。”20年过去了,中国建筑业协会质量分会会长、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杨嗣信的看法有了变化:“我现在觉得,地下防水工程应该和地下结构工程一样,是第一位、最重要的工程。不能把结构防水作为次要因素带过去了。”
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垮塌等建筑事故相比,地下渗漏水对建筑工程的侵蚀是缓慢的。由于具有隐蔽性,因此对百姓生命及财产安全的潜在威胁更大。“建筑地下渗漏,其实是地下结构质量的一面镜子。漏水就像X光机,反映的是地下结构中肉眼看不见的深层问题。”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说。
当前,在建筑防水界,有一种说法叫“三高悖论”,指的是防水材料和防水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防水工程验收合格率越来越高,使用过程中地下工程渗漏率也越来越高。
《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指出,我国地下渗漏率达到57.51%,个别城市如重庆、无锡,渗漏率达100%。比较突出的案例如2012年7月北京特大暴雨期间,在该市地铁10号线22个地铁站点中,有20个出现渗漏。
“这就好比排水马桶的水封,这个一渗漏,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向上返臭气,家里臭得一塌糊涂。”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赖明举例称,工程质量问题,尤其是渗漏水,往往引发老百姓的健康问题。
防水层不能“推诿扯皮”
古话说得好,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地下工程防水很容易陷入此类困境。
“两道防线,这个依靠那个,那个依靠这个,最后都崩溃。”杨嗣信表示,目前防水设计基本是两道防线,混凝土自防水加卷材防水。但容易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扯皮的现象。
北京市政协委员、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毛大庆认为,防渗漏工艺做法的核心,是在保证结构自防水的前提下完成。真正要想实现以结构自防水为主,材料防水为辅,混凝土自防水就成为重中之重。
现在工业化住宅强调一次成型,不光是外墙防火,也包括防水技术。防水材料跟外墙混凝土一次浇筑,材料跑到混凝土里面,形成夹心技术,即“三明治”技术。这样根本不存在防水层“打架”问题,不存在生命周期问题,一个前提是科技创新。
跳出死循环
“现在的建筑工人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现在基本上是干活、拿钱、走人这样一个死循环。”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建明认为,建筑防水没有给出一条让农民工走出死循环的途径。建议建立并完善施工工人技术体系,给予工人追求技术提升的途径,同时,建立产业工人诚信机制。
鉴于现在建筑渗漏水现象居高不下,不少业内专家建议延长5年的防水保修期。也有专家认为,延长保修期,对于保障工程质量确有好处,但仅仅是前进了一小步。应该提倡推行保证期制度,一旦渗漏,建筑负责方不仅要免费维修,还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倒逼企业真正用心提高工程质量。
“现在现场施工,你盯着他,他心情好,干得好;他心情不好,用力就不够。”全国政协委员、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升益说,工业产业化方式,可以实现出厂检验。而工人现场施工,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很难检验出好坏,只能出了问题才发现。他建议逐步把现场施工改为车间机械化操作,然后进行现场组装。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