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妖言为何常能惑众

  • 发布时间:2014-10-17 10:32:37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妖言为何常能惑众

  □ 余 方

  最近一二年“酵素”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借助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酵素”尤其在一些特定圈子颇受欢迎,得到圈子内成员的推广和实践,在各种朋友圈里,流传着各类酵素的制作方法,能喝的、能吃的、能洗浴的,还有各色瓶瓶罐罐的晒图。在广告词里,可食用酵素被奉为减肥神品、养生圣品,身价也相当不菲,例如市场一瓶750毫升酵素原液要卖到一千五六百元,最便宜的也得好几百元。

  酵素究竟是何方神圣?引得众生如此膜拜。其实没什么神秘,“酵素”一词源自日本,我们这儿的“土名”叫“酶”。上过中学的同学都知道,酶是一种由氨基酸组成的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物质,它存在于所有活的动植物体内,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消化食物,修复组织等生命活动的一种必需物质。举个最通俗的例子,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酱油、醋、酒的生产都要在酶的帮助下完成。以现在大热的“水果酵素”举例,果壳网的科普作者早就告诉过大家,“水果酵素”本质就是一种自然发酵制品,无论从原理还是实际成分来说都无法达到热衷者所宣称的种种神奇功效。同时,由于自然发酵不易控制,自制酵素容易造成杂菌污染产生毒素,以及生成其他有害物质,饮用这样的“水果酵素”反而会增加健康风险。若真想从水果中获得有益的成分,那么直接吃掉是最有效的方式。

  人体内原本是由天然酶储备的,但现代人体内缺酶的现象的确存在,这是因为生食物中的消化酶较多,而现代人以熟食为主,食品过度加工或储运过程中酶的活性容易丧失,此外即使水果是生食为主,但某些水果中酶含量较高的部位却常常是大多数人从不食用的果皮和果茎。由于食物来源的酶不足,使得人体常常不得不动用自身的酶储备。随着人年龄增长,体内分泌酶的能力下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靠吸取养料来合成酶的能力也下降。当然,环境污染、滥用农药化学品问题、生活节奏过快、压力过大、运动减少等“现代病”的存在也都会增加人体内的酶消耗。研究发现,酶缺乏的确和某些疾病有关联,但其所致疾病多是先天的,酶的活性测定也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各种酶制剂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等等等等,但以上这些都不足以构成对酶的膜拜理由。

  酶,本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寻常东西,改了个新名就突然高大上起来,成为骗金钱骗时间骗感情的又一样本。对奇怪事物突如其来的狂热膜拜情形,总让人感到似曾相识,有谁记得当年的“神奇红茶菌”热吗?那真是红遍大江南北,家家都养,人人抢喝,可后来忽然就没人再提了。其实科学证明,红茶菌是有益处的,而自制红茶菌是危险的。近些年,伪概念伪命题更加层出不穷,例如网上收集的著名生活谣言包括: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孕妇需穿防辐射服、果汁与海鲜不能同吃、木瓜能丰胸、指甲上月牙是健康晴雨表、宿便是健康杀手……经常是戳破一个就会再冒出两个。这些流传甚广的“妖言”背后真正的根源都是产品制造者或推广者制造的噱头而已。这些打着健康养生旗号的伪概念伪命题之所以能够一时俘获大批信众,令其坚信不疑,首先是受利益驱动的推销员功力了得,眼神真诚巧舌如簧唾沫横飞,给人洗脑本事一流。其次是渴望健康长寿的人们因科学素养不足对这些伪知识缺乏判断力和抵抗力。而从根本上说,睁眼说瞎话的人不必承担任何后果,才是这类“妖言”层出不绝的重要原因。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