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社会资本渗透激活中国气象生意

  • 发布时间:2014-08-02 17:31:09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金证券记者 江芬芬

  气象经济学中有一条“德尔菲定律”,就是说企业在气象上投入1块钱,就有可能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气象部门就被允许依法开展气象有偿服务,时至今日这个产业依旧不温不火。随着民营新势力的染指,气象服务市场化进程能否拨开云雾、艳阳高照?

  “早就没了,结束了”

  2002年12月25日,中国首批气象服务经纪人在上海诞生,79人获得资格证书。该事件轰动一时,有媒体称,他们将成为我国第一批“看天吃饭”的人。

  气象服务经纪人起着中介的作用,他们向用户宣传气象信息产品,利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提供相关的气象信息服务,同时代表客户向气象部门提出新的“订单”。在这个过程中,气象服务经纪人凭借自己的服务获取相应的报酬。

  当时,由五位气象服务经纪人合资开办的上海多普乐气象服务经纪有限公司备受瞩目。尤其是,多普乐音同“多普勒”,后者是气象行业使用广泛的气象雷达名称,足见创办人的雄心壮志。

  2014年7月23日,《金证券》记者拨打这家公司的公开电话,提示音为“空号”。查询114没登记,公司没有官网。记者又联系上海市气象局,内部人士称“气象服务经纪早就没了,结束了”。

  如此惨淡结束,外界并不意外。2003年下半年,上海气象局有关人士即向媒体透露,10个月下来,九成经纪人颗粒无收。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多普乐气象刚开张,有家国际贸易客户找上门来,当得知所需服务要收费500元时,说了一句“我还以为免费呢”就离开了。在圈内人士看来,气象预报是“免费午餐”的观念长期形成,这让气象服务经纪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一位沪上气象服务机构负责人对《金证券》记者表示,气象服务经纪人是中国独有的概念,国外并没有,“气象局是事业单位,长期比较封闭,通过经纪人来牵线搭桥,创意相当不错,也说明了气象部门的变革进取之心。但如果提供的气象产品没有黏性和针对性,有了气象服务经纪人也是白搭,因为需求和供给还是在两条路上。”

  从当时媒体暗访看,供职于多普乐气象的气象服务经纪直言,提供的服务与中心气象台的预报完全一致,没有深入的研究分析报告。

  “只能弥补经费不足”

  198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气象局《关于气象部门开展有偿专业服务和综合经营的报告》提出,“气象部门在做好公益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有偿专业服务,并围绕气象事业发展开展综合经营。”

  尽管如此,具有极强垄断色彩的中国商业性气象服务发展了近30年,至今仍处于温吞状态,难言规模和产业。

  据沪上那位负责人估计,目前全国气象部门有偿气象服务每年的经营规模不到200亿元。“只能说,这些收益在弥补气象部门经费不足方面是略有贡献的。”上述沪上气象服务机构负责人对《金证券》记者表示。

  浙江方面被公认为最有生意头脑,2012年3月30日,天气网气象商城正式上线。按照官方宣传,该商城是一家由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主办的气象信息资讯服务商城,利用手机短信、传真、邮件、网页查询以及个性化网页定制等服务手段,为用户提供主动式、个性化气象信息服务,该服务根据不同的信息接收手段收取不同的服务成本费。

  《金证券》记者本周登录天气网气象商城发现,其行业气象分为农业、旅游、电力、交通、海洋五大类产品。点击排位最靠前的农业气象,仅出现一款名为“嘉兴农业气象”的产品,产品描述为农业气象情报与预报,基本一周更新一次,售价为400元/月。

  “有什么就卖什么”,产品单一,开放程度不高,这是社会对有偿气象服务的印象。事实上,天气生意需求旺盛,一个共识是,天气在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从公开信息看,购买气象信息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力、公共交通、家电(空调)以及服装百货行业,而李宁公司、银泰百货、格力等巨头都有与气象部门合作的习惯。

  让气象数据“活起来”

  事实上,近些年来民营新势力宛如鲶鱼,“搅动”着气象服务产业。

  张勇,富景天策(北京)气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在2011年创立公司之前,他已在中国气象部门从业近30年。张勇对《金证券》记者说,自己创办的富景天策是国内第一家民营气象服务公司。民营资本怎么切入气象服务这个垄断行业呢?主要还是要和气象部门有合作,产品开发必须借助于气象部门的数据。

  农业和服装,是最靠天吃饭的两个行当,相对应地,智慧园丁和天策商机两项拳头产品在富景天策应运而生。前者可以提供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土壤温湿度等基本农业气象要素的监测预警、数据分析、作业指导和远程调控等服务;而后者为服装零售企业带来分地区、分品类、长中短期销售热点预测,可以直接指导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以天策商机为例,重点解决了服装企业生产什么、什么时候卖、卖到哪的问题。它基于互联网服装消费大数据,建立了天气与服装品类消费的关联算法,滚动预测不同品类、不同区域的服装消费关注强度、淡旺季等,并提供一些分析建议。比如预测到下年冬季有偏暖趋势,就会建议服装企业控制羽绒服的生产,多上薄款羽绒服,且尽量少往暖区投放广告、安排仓储和销售。

  “我们提供的是滚动关注度预测数据,时间尺度为周、旬、月、季等,从企业使用的情况来看,准确率、针对性还是很不错的。”张勇告诉《金证券》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凡客诚品、唯品会等企业已经出现在富景天策的客户名单中。但张勇向《金证券》记者坦言,“这些业务都是探索性的,前期研发投入很高,目前公司只能是微利,还需要继续摸索并希望能尽早生根开花。”

  今年5月份,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挖掘气象大数据的深层价值和气象服务后的商机。业内人士告诉《金证券》记者,阿里还没有成型的气象数据应用产品,但按照其构想,将开发出不同产品的销售指数,比如羽绒服指数、口罩指数等,让气象数据“活起来”。

  这样的图景有点像国外包罗万象的“天气经济学”:气象机构开发出“啤酒指数”、“空调指数”、“耗电指数”、“冰激凌指数”等气象指数,成为企业确定生产营销计划的重要依据,不少企业也因此得到气象投资的丰厚回报。

  中国基于数据、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商业化气象服务,正在蹒跚起步。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