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从高层重视到地方规划,京津冀一体化俨然成为中国经济改革新程的“一号工程”。中央指出,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京津冀区域如何协同发展,李国平和杨开忠各抒己见。

记者:

京津冀一体化首先需考虑功能定位问题。集多中心于一身的北京如何“去功能化”?

李国平:

北京“去功能化”是非常正确的,功能不能过于庞杂,但主导功能依旧要非常明确。由于区域发展不可逆,因此该如何解决人口增加这一问题?市场会自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多中心网络化发展,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区域优势转移出去很难,所以更要考虑在北京也多中心发展,在整个范围内形成网络化大都市群,同时强调各自的发展。对于河北的发展应该给更多机会,因为河北是资源性区域,这与国家的定位也有关系。虽然今后资源性区域一定要转移,但现在国家应该在更多方面支撑河北加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整个区域利益协调和调整过程中总体最大化,才能缩小区域差距,同时也要促进要素流动的自由化、建立便捷的交通体系,因此,一定的政策支持是必要的。

李国平:

北京强调科技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就是要发明、发展以及应用,单靠北京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应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基础上再布局,寻求合作共赢,寻求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工。尽管北京也有很多发展的需要,但要重视怎样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对河北有利的,才是更好的发展。如果北京不发展制造业,河北、天津没有制造业,那北京就不会有研发中心了。如果把河北和天津发展好了,那么恰恰北京就有服务的市场。北京是服务业中心,周边没有经济实力、比较落后的区域服务谁,要开阔思路,寻求区域尺度上优化布局。

杨开忠:

首先要坚持的是打造首都功能承载区,北京如今发展面临空间的危机,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非常尖锐,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迁都,而是选择坚持和强化首都的核心功能,形成超越北京辖区范围的,以北京为核心的,以天津、河北为支撑的“首都功能承载区”。

杨开忠:

提升和优化京津冀区域功能定位,必须处理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创新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关系,必须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空间角度来看,处理好这些关系,应京津冀地区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平原和西北部山坝区。东部沿海相对集中于经济中心功能,中部平原相对集中于政治、文化、创新中心功能,西北部山坝区重在生态涵养。为此,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应因势利导,加快推进区域人口和经济重心向沿海转移,并在西北部山坝区高标准、大规模规划建设国家生态功能特别区和国家公园体系。

记者:

河北如何定位?目前现状看,是“大树底下不长草”还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李国平:

到目前为止,恐怕更多是“大树底下不长草”。北京、天津的发展都可能对河北发展造成很直接的影响。河北省为北京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整个区域定位为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但是,却因为京津的发展受到了很多限制。所以,在新的沿海开放大潮过程中,尽管河北是重要的沿海地区,但是却被整个沿海地区落下来,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一直发展至今形成巨大差距。如果不能缩小差距、不能让河北作为非常重要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其他的协同发展目标也无从谈起。因此,要从各个方面寻求解决的方案。

李国平:

目前生态补偿机制还未建立起来。京津冀共同发展的区域应拿出一部分资金对生态进行补偿,建立生态涵养区。可以考虑建立首都生态特区、国家公园等,职能就是生态保护。并非规定一个地方如何发展,而是资源禀赋天然,若一定把京津冀地区建成工业园区与其它工业园区相比不具竞争性。因为的市场不同,一些地方要需要机会,包括大家热议的“北京首都非核心功能的转移”,在疏散的过程中北京的科研是否可以灌输给地方一些,并且跟当地资源发展结合。更下游的地区可以集中现代制造业,若把所谓的“国家行政副中心”放在承德或张家口,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当地经济会被带动起来。所以,首都功能不仅是北京的,在这个区域,首都功能应该在京津冀区域进行优化配置,这种优化配置更多倾向于生态涵养区域,寻求这样一些新首都功能的空间再配制。

杨开忠:

加快河北滨海地区发展,推进人口和经济布局重心向沿海转移。河北沿海发展战略重点应在加快把沧州建设成为京津冀仅次于唐山、石家庄的区域中心城市。

记者:

天津应担起什么角色?

杨开忠:

天津替代北京成为北方最大经济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趋势,而且是国家顶层设计。

杨开忠: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个战略就提出来了。1982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提出把天津建设成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1986年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规划确定天津经济中心的定位。1999年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确定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和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2006年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明确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与此同时,北京则不再定性为“经济中心”了,只强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了。经过30多年来的调整,现在天津替代北京成为北方经济中心到了冲刺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必将加快这一进程。根据我的研究,到2020年左右,也就是说,经过40年左右调整后,天津将实实在在取代北京成为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

记者:

京津冀如何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李国平:

京津冀三地利益格局应协同发展,而协同发展最核心的就是合作共赢。然而,现在京津冀地区,无论是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纯收入差距相对较大,由于这种落差的存在,需要对近年协同发展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行审视。因此,北京、天津要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就必须对其周边地区进行重点扶贫攻坚。 建立生态特区、产业在空间上合理分工、多中心网络化发展上用力。

杨开忠:

京津冀区域的一个重要功能定位就是坚持打造首都功能承载区。探索规划建设在离北京不近不远的地方,建设一个人口规模50万到100万的国家行政新城,制定实施首都功能承载区法(或首都圈法),应是打造首都功能承载区的重要举措。 第二、坚持中国北方最大经济中心区域和全国三大经济中心区域与世界级城市群的定位。京津冀是是北方最大的一个人口和经济核心区,以占北方地区3.72%的国土面积,贡献19%的人口和接近24%的GDP,是我们国家北方地区人口和经济最为密集的核心地方。综合来看,京津冀是带动辐射北方的最佳地方。从全国来看,目前,京津冀地区虽不及江浙沪、粤港澳地区,但是全国第三大人口和经济中心区域。从未来发展来看,由于发展条件和人口体量的差距,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不可能赶上和超过江浙沪地区。但考虑到国内腹地辽阔,以及新丝绸经济带和东北亚地区对我们国家地缘战略的重要性,预计到2015年前后,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京津冀地区将在巩固加强其北方最大经济核心区地位的同时,经济总量可能与粤港澳地区并驾齐驱,甚至超过粤港澳地区,成为我们国家第二大经济中心区。

杨开忠:

第三,坚持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定位。考虑到京津冀区域水资源极度短缺,靠进一步集聚迁移劳动力和人口是不可取的,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走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发展思路,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 (报道综合“区域协同发展论坛——京津冀一体化落地开花”智库沙龙讲话 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