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反常”的香港市场:资金去哪儿了

  • 发布时间:2015-11-06 08:32:39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当前的香港市场有些让人费解。

  一边是,自2009年以来最汹涌的一次资金流入,正逼得香港金管局干预“停不下来”;另一边却是港股萎靡,恒指创逾两年新低,成交一日比一日少,近期更已回到“熊市水平”。水涨船却不高。涌港资金都去哪儿了?为什么资金不愿意买港股?

  不过,4日,一篇央行行长周小川的署名文章被境内外各大媒体疯转,文中提到的“今年还要推出深港通”让久旱的港股市场如逢甘露,恒生指数盘中一度急拉近800点,成交也再现“千亿级别”。

  对此,“港股市场其实不缺资金,只缺催化剂。资金都在伺机而动,深港通启动、人民币加入SDR、内地经济见底、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等,都可能立刻打破港股闷局。”有市场人士表示。

  “水”漫香江

  香港正在经历自2009年以来最汹涌的一次资金流入。

  数据显示,截至11月4日,香港金管局自9月份以来已经28次入市干预,注资规模累计已达到1556.26亿港元,不仅远远超过今年二季度内地资金涌港期间的注资水平,也超过了2012年第三轮量化宽松期间的注资规模,目前仅次于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高达1763.16亿港元的注资水平。

  香港金管局“注资”,是指金管局在必要时,比如港元短缺及汇率触及强方兑换保证水平等,应银行要求,按7.75的汇率买入美元,沽出港元。沽出后的港元将计入持牌银行在香港金管局所设的结算户口,合计余额称为“总结余”,总结余同时也是港元货币基础的一部分。

  在本轮越来越大的注资规模的推动下,香港银行体系的总结余也创下了历史新高水平——截至11月4日,香港银行体系的总结余规模达到4263.39亿港元,而该数据的前期历史高点记录为2009年11月24日的3199.57亿港元。

  总结余的增加源于强大而持续的资金流入压力。香港金管局将“资金流入压力”界定为涉及货币兑换的港元资产(包括存款、股票、债券、物业及其他资产)的需求增加。换言之,若个人或企业持有港元资产的意愿增加,通常做法便是在外汇市场把外币兑换成港元存款,这些兑换后的港元存款,可以用来购买香港银行发行的存款证、金管局发行的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香港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或者香港物业。

  由于流动性泛滥,香港金管局不得不频发外汇基金票据来对冲,3日金管局宣布,将于11月10日、11月17日、11月24日、12月1日和12月8日举行的投标中增发总值350亿港元的外汇基金票据,而这已经是该局自8月初以来,第三次宣布增发外汇基金票据。此前金管局两次增发的外汇基金票据总值均分别为200亿。

  港股从“天堂”回到“人间”

  尽管香港正在遭遇“水浸”,但股市却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

  自内地股市发生异常波动以来,港股节节向下。从月K线来看,恒指从5月至9月已连续5个月累计下跌,10月份一度反弹,但成交却没有跟上,10月恒指反弹8.06%,而10月份主板的日均成交量仅为788.25亿港元。在过去两个多月里,港股成交只有9月9日和10月7日两个交易日超过千亿,上周,港股的日均成交回落至660亿港元,其中上周五的成交甚至只有568亿。

  时间回到上一轮资金疯狂涌港的今年4月份,当时内地资金南下投资带动全球各地的资金流入香港,导致港元需求急速增加,并推高港汇,为了平抑汇价,香港金管局在15天内8次接钱,合计注资714.94亿港元。港股市场在4月份不仅指数迭创新高,当月主板日均成交量更是高达1981.43亿港元。

  而现在,由于市场不景气,香港市场甚至再次出现股票相关的业务部门关闭、裁员。渣打上月26日就宣布,分阶段撤出股票衍生产品(包括窝轮和牛熊证)以及可换股债券业务,至少10个相关岗位将被裁撤,大约有30至40人受影响。

  分析人士指出,作为一个“资金自由港”,香港是海外资金投资内地的窗口,同时也是离岸人民币中心,这几年常有资金持续流入的情况。以往每次热钱大幅涌港,往往均伴随着股市、楼市量价齐升的情况,这次资金涌入规模不小,但楼市、股市都很萎靡,很是反常。

  跟股市一样,不仅交投低迷,香港楼市价格也开始在走下坡路。10月22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当天进行的香港立法会答问大会上称,香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房屋价格都开始下跌。摩根大通企业和房地产研究部门报告显示,香港的住宅价格可能从2016年开始每年下降5-10%。瑞银(UBS)则预测香港房价到2017年底将下跌25-30%左右。

  不过,受“深港通年内开通”乌龙事件及“人民币纳入SDR”憧憬影响,恒生指数4日重新迈上二万三,报23053.57点,大涨2.15%,成交重返久违的“千亿级别”,达1120.96亿港元。

  资金去哪儿了

  资金没有流入股市及楼市,那么,涌港资金都去哪儿了呢?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都认为,本轮涌港资金可能主要还在银行里“趴着”,等待投资机会。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2日指出,本轮资金流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基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个人及企业人民币拆仓所致。也就是说,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改变,投资者转换资产配置,将持有的人民币转换成与美元挂钩的港元,使得港元需求增加,推动香港的银行在外汇市场卖美元换港元,推升了港汇。

  金管局数据显示,9月份人民币资金池跌幅已超过8%,香港金管局预计10月份赎回潮将会继续,10月份人民币资金池规模也将继续缩减,但幅度会放缓。

  也有市场人士指出,除了人民币转仓资金外,本轮资金涌港也不乏欧美等海外资金,而且涌港资金并非完全没有参与港股投资,只是比较谨慎,参与的资金量不大,投资偏短线。

  10月上旬,伴随资金涌港,在港上市的A股ETF、沪股通也曾出现资金流入的情况, 但资金又很快撤离。自10月16日以来,北向通道沪股通一直处于净流出状态,截至5日A股收盘,沪股通在连续13个交易日里累计净流出151.92亿元。

  “主要是市场对中国内地经济、对中资股的信心仍有待恢复,此外,短期内,市场还存在美联储加息等不确定因素,所以大部分资金都在观望。”有分析人士指出。

  此外,有部分资金或流入了新股市场。上证报记者整理数据发现,近几个月香港新股市场火爆,自2015年8月10日以来,截至11月5日,在港IPO的新股达25只,部分新股的公开发售受到投资者热捧。

  以中再保为例,该股招股期间,招股首日便已足额,截至认购,香港10多家券商共借出逾233亿港元的孖展金额,冻资739亿港元,成为香港资本市场今年第4大“冻资王”。在港公开发售共接到5.5万份有效申请,认购271.1亿股,相当于可供认购的2.88亿新股的93.97倍,最终发售价以招股价的上限2.7港元定价,集资净额151.26亿港元。

  汇业证券分析师岑智勇指出,对于中再保之类的港股市场上较为稀缺的新股,海外资金都有配置需求,因此能够吸引存量和增量资金入场。

  此外,香港的创业板最近也炒风炙热。近两个月上市的应力控股、丰展控股、泰邦集团、立基工程控股等,均受到市场爆炒,股价一度飙升至超出配售价数倍至十几倍不等,但随后股价便出现断崖式暴跌。其中,9月底在创业板上市的立基工程控股上市首日股价从配售价0.25港元一度被爆炒至14.88港元,涨幅高达5857%,但随后股价一泻千里,截至5日A股收盘时分,该股已回落到0.57港元。

  此番市场异常也引来了监管层的高度重视,证监会、港交所、经管局等相关人士均在不同场合作出回应,表示会密切留意市场极端行情,并检讨相关监管规则。

  “港股市场其实不缺资金,只缺催化剂。资金都在伺机而动,深港通启动、人民币加入SDR、内地经济见底、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等,都可能立刻打破港股闷局。”有市场人士表示。光大海外在其10月中旬的研究报告中也指出,应留意深港通等可能导致的市场节奏改变,从而吸引存量资金加速入市的可能性。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