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鸡黍之约: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 发布时间:2014-08-08 08:31:29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程天赐

  鸡黍村所在的山东省金乡县鸡黍镇,我去过很多次,那里现在是中国著名的大蒜之乡。蒜农们有的成为知名企业家,把生意做到了国际上去。但我却很长时间里都不知道那里发生过更著名的“鸡黍之约”故事;鸡黍村“二贤祠”(也称“信义庙”),自汉代以来供奉着该村出生、吃黄米饭长大,后来成为诚信祖师爷的古代道德标杆人物范式和他的好友张劭。

  曾经年少无知的我,每回听到鸡黍这个地名,不知为什么,脑中竟会闪过很不恭敬的字眼——鸡屎。心想,怎么起这样俗的名字呢?后来知道典故来历后,对鸡黍二字陡增敬畏感,并对自己的浅薄、恶俗很是自责:世上还有多少文化宝贝,被人无知无畏地当鸡屎一样鄙夷、忽视和遗弃呢?不能不汗颜和警醒呀!

  由于遭“文革”毁坏,“二贤祠”如今只剩下遗址了,好在二贤的故事还在村中口口相传,实诚的美德还是村民最可亲可敬的性格。

  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山东金乡人范式,字巨卿,年轻时在太学结识同窗好友河南汝南人张劭,字元伯。二人交情深厚。毕业临别时,他俩约定,隔年相拜双亲,对方杀鸡煮黍招待。

  两年后,“鸡黍之约”的日期快到了,张劭请求母亲准备好酒菜等候范式。张母说:“已经分别两年了,金乡、汝南相距千里,你怎么相信这话能当真呢?”张劭回答:“范巨卿是诚信之士,一定不会违约的。”张母说:“果真这样,我就为你们酿酒,到时杀鸡煮黍为他接风。”

  到了约定的日子,范式果然如期而至。他拜见了张劭的母亲,和张劭饮酒畅叙,尽欢而别。

  后来,张劭病重,临终叹息道:“很遗憾不能见我友范式了。”这天,范式梦见张劭对他说:“巨卿,我已于某日死去了,另一天就要下葬,就此永远阴阳两隔。你即使没忘了我,也见不到我了。”范式猛然惊醒,悲泣不止。他立即穿上与朋友相见的衣服,快马加鞭赶赴张劭下葬的地点。范式还未赶到,葬礼已经开始,但棺柩却怎么也放不进墓穴。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木说:“元伯,你还有什么愿望吗?”于是就把棺木停在外面一段时间。这时,就见有人素车白马,一路号哭而来。张母说:“这一定是范巨卿到了。”范式赶到后,叩拜行丧礼,说:“张兄啊,生死异路,咱们就此永别吧。”说罢,范式拉着棺木上的绳子走在前面,棺木才开始移动了。范式为张劭修好坟墓,在墓地周围种上树木,一切收拾停当后才离去。

  范式、张劭,远隔千里,如期赴“鸡黍之约”,信义之风为世人所敬仰。范式为死友下葬的事迹在当时广为流传。他们是真正的君子之交,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鸡黍之约”因此成为“诚信”的代名词,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纪念二位贤士,范式家乡范庄村的老百姓把范庄更名为鸡黍村;张劭故里汝南张庄的百姓将张庄改名金乡铺,并筑“鸡黍台”供人凭吊。当时的山阳郡太守将二贤士情况上报后,汉明帝感其诚信,下拨银两,在两地修建了“二贤祠”。

  历代典籍,如《后汉书》、《搜神记》、《金刚经》、《元杂剧》、《喻世明言》、《山东通志》等,对范、张“鸡黍之约”均有记载和描述。特别是明代冯梦龙的白话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使这个故事更加深入民间。

  诗人们借“鸡黍”一典咏物传情。唐代李白在《送戴十五归衡岳序》中说:“鸡黍之期,当速赴也。”高适《赠别王十七管记》:“款曲鸡黍期,酸心别离袂。”彦谦《道中逢故人》:“良会若同鸡黍约,暂时不放酒杯空。”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明代秦士奇《过鸡黍村感怀》:“千古论心地,山阳汝水头。相看明月夜,犹是汉时秋。”……

  在古代,“鸡黍”是款待客人的饭菜。黍也叫黄米,一般都是磨粉做成糕食用。以上诗文中,“鸡黍”所指,已不再是单纯果腹的食物,而是升华为“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人际交往之间相互尊重、诚实守信的丰富文化内涵,蕴含着人们对信义君子人格魅力的永恒向往和礼赞。

  如今,距《后汉书》记述范张故事的年代两千多年过去了,种大蒜的山东金乡鸡黍村民,种粮食蔬菜的河南汝南金乡铺村群众,仍然都以“鸡黍之约”发生地为荣,强化着一脉相承的诚信道德文化认同。

  鸡黍企业家王翠英,与加拿大客商签订大蒜出口合同,三天后市场价格飙升,她严格按协议价格履行出口合同。被感动的客商后来为王翠英介绍来几个国际大客户。

  这些掌故说明,诚信立身君子风,人心向善,本没有时代、地域之分。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