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医医师除了专注学习药学典籍等理论知识以外,还非常讲求师徒传承,直至今日,这一精神仍未改变。今年7月1日起即将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就对师承方式做了明确规定。那么这一规定将给中医药行业带来怎样积极的改变?如今中医药行业的师承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经历师徒传承才称得上合格中医
除了接受正规的学院教育,师徒传承几乎是如今绝大多数中医医师都曾经历过的学习阶段。
中医讲求望、闻、问、切:望,指观察患者气色;闻,指倾听患者声息;问;指询问患者症状;切;指摸患者脉象。一名中医医师想要做好以上四点,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在临床中反复实践,通过与患者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掌握到中医望、闻、问、切的精髓,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常识表面。
有人称,只有经历过师徒传承的中医医师,才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中医。
而在新法实施以前,中医药行业内已经存在很多师承方式。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当属当地政府为了其地区中医行业的发展传承,组织开办的师承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后,获取考取执业助理或执业医师证,再持证上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社会工作部处长于国泳说:“一些具备教学能力的大型中医医院会开办师承教育培训班。”
她对本报记者举例称,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第一临床附属医院,医院为了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就联合地方政府,先后在全国举办了四期全国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还专门为属地北京市东城区定向组织了两期师承班。这类培训班一般实用性强,培训内容以适宜技术为主,目的是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让基层百姓能够享受到中医药服务,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
另外,一些来自民间的中医从业者确实身怀一技之长,但是没有学院教育经历,如果他们想要将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那么可以通过拜师方式弥补理论不足,获取考证上岗资格。于国泳介绍称,为了避免中医民间绝技失传,还有一些政府会联合正规大学,对于中医世家子弟从医,会适当放宽入学条件。
此外,还有一些不是以取证上岗为目的的师承培训班,主要为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技能,比如北京市中医局举办的西学中高级培训班,于国泳就是第二届西学中班中的一员。
新法助推中医扩充人才队伍
与西医相比,中医院校系统化教育体系的成立要相对滞后,但是早在中国古代,中医医师就已经开始了口口相传、口传心授,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期的师承方式。
近几年,为了将中医技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 ‘两室一站’建设标准”,该规定鼓励在中医药行业内具有一定行医水准和行业影响力的、符合规定的中医名家,建立属于自己的名医传承工作室,将自身的医学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让他们的中医技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记者从《中医药法》第十五条的原文中看到,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而他们经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即可获得中医医师资格。
可见,今年7月即将开始实施的《中医药法》,充分考虑到了中医药的专属特点和发展需要,针对执业医师法现在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完善。
记者从于国泳处了解到,以前针对中医传承的各种方式方法,其实都是各个地方政府或者某些中医单位自发组织的,并无任何法律条文,但是新法出台直接意味着国家对于师承方式的认可和支持。
于国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未来,新中医药法的出台不仅能够为更多散落在民间的中医‘高手’提供多一些渠道获得行医资格,让中医古法、古方不至于失传,同时,也能够帮助中医药行业更好地扩充人才队伍,当中医药行业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时,大量的人才储备将对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
于国泳直言,院校教育只是中医教育的一部分,想要将中医发扬光大,师承方式必不可少。
师传徒:心授是关键
记者眼前的这位坐在椅子上、为患者问诊的,正是师傅王耀献教授,同时,他也是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而站在他身后安静地看他书写药方的,则是他的学生于国泳。
师徒在为患者问诊时,两人之间并无过多的语言交流,更多的时候,是师傅与患者在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而于国泳则是站在一旁静静地倾听。“师傅每次问诊时都需要接待很多患者,他会将所有的交流时间都留给患者,注意倾听他们的病情,然后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病症开方下药,而与我们的交流,他通常会留在问诊结束之后。”于国泳说,出诊时她会注意老师与患者如何交流,然后将自己觉得有疑问的地方全部记录在本子上,诊后再请教老师。
于国泳直言,老师在门诊后,或是选择其他时间与学生们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重点、分析一些难点。例如一些药物的经典和经验配伍,治疗某些疾病的辨证要点,治疗法则。于国泳认为,对于中医学习而言,一是读经典,二是做临床,读经典是自己的事情,而在做临床中最难的就是如何将理论变成实践,在这一过程中遇到良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