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
更多企业家

矢志不渝攀登技术高峰

完整版

对技术尊重和对创新坚持.

未来的显示技术要与AI协同

让屏有更强的交互能力

研发创新永无止境

专访京东方邵喜斌:矢志不渝攀登技术高峰

2025-04-14    中国网财经《中国力量》 记者/李春晖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加速器”。

 

  多年来,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军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立企之本,怀揣着家国情怀和产业使命,不断地攀登技术高峰,填补国内空白,以持续创新点燃内生动能。

 

  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下,这些“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将为其他经营者提供有益借鉴。近日,中国网财经《中国力量》栏目之“探寻新质生产力”特辑专访了京东方高级副总裁邵喜斌,请他谈谈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聚能。

 

  “不惧周期”的研发定力

 

  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鲜有一帆风顺,需要企业决策者有着坚定的信念与恒心。

 

  “‘对技术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坚持’是京东方始终坚持的理念。”邵喜斌称,多年来京东方一直在研发方面保持高投入,每年研发经费超过营收的7%,其中有1.5%投入到基础研发当中。“比如2023年一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超过了125亿。”

 

  最难得的是,京东方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是“不惧周期”的。“无论是经营困难的时候,还是在经营好的时候,我们对研发一直保证最充足的投入。”他表示。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市场的主体,要直面行业周期性波动,承担经营压力,很多企业在困难时期往往最先缩减的就是研发经费。京东方在这方面保持着超强“定力”,即便是在2005-2012这最困难的几年,现金流紧缺的情况下,依旧每年投入几十亿元的研发费用。

 

  曾经在海外高校从事研究工作的邵喜斌2006年入职京东方。“加入京东方之后,最大的体会就是,从来没有因为经费不足影响过研发项目进展。”他回忆,“集团层面对研发人才提出的研究方向和见解,无论是在环境上还是在条件上,都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确保我们取得了到目前为止的成果。”

 

  在研发上“烧钱”,一年看不出什么,三年似乎也看不出什么,但是如果放在十年的刻度上,技术优势会成为不可逾越的“护城河”。

 

  截止到2024年底,京东方的自主申请专利已经超过了10万件,其中在年度新增专利申请中90%是发明专利,同时也有1/3是国际专利。到2024年,京东方已经连续7年取得美国专利排行榜前20名,连续9年取得PCT专利前10名。

 

  正是对科技创新的持续高投入,让京东方缩短了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完成了行业地位的跃迁。

 

  2008年以前,中国没有液晶屏高世代线,液晶电视的屏幕大多依赖进口,成本高昂。而2008年以后,京东方中国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建成,随后8.5代线、全球首条10.5代线……2018年起,京东方连续多年位居显示屏全球出货量第一,解决了中国“缺芯少屏”中的“少屏”之困,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这些都是京东方‘对技术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坚持’所取得的成果。”邵喜斌表示,“中国企业要想在显示产业有所作为,一定要有企业站出来去带这个头。”

 

  未来的“屏”有更大想象空间

 

  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罗列了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其中就包括“新型显示”。

 

  那么,未来的“屏”会是怎样的呢?

 

  京东方的答案是“屏之物联”。邵喜斌称,“屏之物联”战略可以提炼为三句话:集成屏的更多功能,衍生屏的更多形态,植入屏的更多场景。

 

  “集成更多功能”体现的是技术创新能力,让屏幕不再仅限于显示,而是成为一个功能集成平台;

 

  “衍生更多形态”体现的是产品创新能力,通过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研发交付能力的提升,打破屏的形态束缚,给屏更多想象空间;

 

  “植入更多场景”体现的是应用创新能力,通过不断拓展场景创新能力,深度理解客户需求,将显示产品和服务植入更多细分场景,推动“屏”无处不在。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实现了光感、温感、触控、核内加热、NFC支付等一系列集成。这些功能集成之后,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升屏的交互性能,同时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邵喜斌称。

 

  “屏”的形态和功能也将随着新时代信息产业的需求发生极富想象力的变化,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将有望走进现实。

 

   “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场景并不完全是想象,而是基于科学基础的对未来的设想,这些设想中很多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邵喜斌谈到,比如说全息显示,正是显示行业作为前沿技术部署研发的一个方向;又比如可穿戴显示,包括京东方研究院在内的很多研究机构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

 

  未来的“屏”,将从“万物皆显示”走向更加广阔的“显示联万物”,以屏为媒赋能千行百业。

 

  “因地制宜”选择创新赛道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也就是说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从,更不能一哄而上。

 

  邵喜斌建议,企业在选择创新方向时,最关键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后围绕它去发展。

 

  “以显示产业为例,技术种类很多,方向也很多,哪一种能够取得成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这个很大不确定性当中的确定性,在于你有多少核心技术,你在某一方面是否拥有比别人更优秀的能力。”

 

  他回顾了显示产业发展历史:目前 LCD和OLED是显示领域两大主流技术路线。但在从CRT进化到 LCD和OLED之前,也有很多显示技术,没有实现或者只短暂地实现了产业化,最终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科技创新需要持续的高投入,每一次对于下个阶段技术路线的抉择至关重要,一旦路线选错,可能就意味着血本无归。

 

  “如何选?对不同的企业来说应该有不同的答案。”邵喜斌认为,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在科研投入方面可以更具包容性,在多个技术方向同时进行探索;但对于一些初创企业来说,应该更为聚焦。

 

  “不建议去盲目‘跟随’别人。特别是初创企业,如果没有这方面能力,还要跟随别人去投入,那么可能还没有等自己的核心能力培养起来,企业就已经陷入了某种困境。”

 

  技术和市场的有效结合,才能形成真正的创新颠覆。邵喜斌还建议,企业在判断技术方向尤其是中短期方向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市场需求和客户痛点,另一方面要对产业基础包括上下游条件有充分的认知,以确保在研发中形成高效协同。

 

  “研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终点。”邵喜斌称,“我们常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的科研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进步,就意味着会落后。”

 

  正如京东方总结出来的“生存定律”:若想保持产品价格不变,产品性能须每36个月提升一倍以上。这条定律时刻警醒着也鞭策着京东方,创新永无止境,不断攀登技术高峰才是京东方保持高速成长的唯一法宝。

 

  “对技术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坚持,始终是我们最强大的动力。我们会矢志不渝地为显示技术的进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邵喜斌表示。

 

出品人:张世福

制片人:陈晓芬

监  制:杨  威

策  划:李春晖

编  导:刘津池

摄  像:刘津池  丁翔  陈丹琪

设计制作:栗宁  杨雪  梁迪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