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成也杠杆败也杠杆

  • 发布时间:2015-06-13 01:43:26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刘丽娜

  “杠杆”与“去杠杆”,又成了最近关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一对儿热词。

  实际上,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关于杠杆的讨论就不绝于耳。只是近期由于股市狂飙的缘故,这对词汇再受追捧。

  杠杆,这个源自物理的词汇本是个好东西。因为它能拓展人类的能力边界,帮助人实现梦想与雄心。“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句话可谓人类对杠杆原理的最著名理想。

  然而,凡事必有两面。在现代经济金融中,杠杆的使用过于发达,以至于到了失控地步。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杠杆失控的集中表现。

  简而言之,在金融业中,杠杆的本质就是用小钱来办大事。传统思维下,本来有一元钱就该做一元钱的事,但对于冒险家而言,却想用一元钱做十元钱甚至100元钱的事。钱从何来?借!接下来就是从哪儿借,怎么借的问题,这都与杠杆有关。

  从宏观视角来看,一国经济的杠杆无外乎三方面:国家层面、企业层面和个人层面。大至政府,小到个人,说白了,使用杠杆就是要承担负债。

  国家层面的杠杆最典型就是政府债,此外还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等工具,综合调控杠杆的使用,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维持稳定,乃至博取民意的效用。

  美国是现代金融的发源地,也是金融杠杆运用得最出神入化的国家。远的不说,金融危机七年来,美国的金融杠杆就运用得相当成功。近年,美国在政府、企业、个人等层面“去杠杆”(减债),其中政府债的去杠杆最为明显,美国年度政府债务赤字占GDP的比例几年来已经显著下降,居民的杠杆率也在下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经济学家孙涛研究,美国民众近五年的金融杠杆已下降超过30%。

  若说国家层面使用金融杠杆的失败例子还属希腊。就在日前,希腊再度遭到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降级。原因很简单,债务又到期了,还是没钱还。希腊政府在国际市场一而再,再而三地欠账赖账已成为“常态”。人们似乎对此也习以为常,以至于已经懒得再去分析汲取希腊政府倒债的教训。

  其实,最近六七年来,希腊一直在为自己之前的滥用杠杆在付出代价。即使希腊已经意识到要“去杠杆”。但杠杆不是一日加成这样的,想从杠杆中真正走出何其之难!令人扼腕的不仅是希腊人的挣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挫折,更有那奠定了西方文化基础的“高贵的庄严与静穆的伟大”。如今一提到希腊,心里难免会产生一种“不令人尊敬”感觉。

  都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加杠杆容易,去杠杆难。

  孙涛认为,理论上说,去杠杆有六个途径:提高实际经济增长率、提高通货膨胀率(至少避免通货紧缩)、减少债务发行、加大债务核销、促进资产积累和资产价值重估。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七年中,发达国家的企业和居民都试图通过上述六个方式去杠杆。

  但从最根本的前两个方式看,增长是当前世界经济的稀缺品,想让经济加速难度巨大。而从通货膨胀上看,目前发达国家有不少还在为通缩而斗争,即便是美国,通胀率也一直保持低位。若想让民众感觉好,最方便的办法恐怕还是从股市上来。

  五年多来,道琼斯指数从6000点左右涨到18000点,翻了两番,但美国经济几年来的年度增速却只在3%左右。金融市场上的财富从哪里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央行“放水”。央行巧用杠杆,企业和民众就会加入杠杆合唱。

  而股市的财富效应最容易快速起效,也最容易造成繁荣的假象。从决策者角度,把有限的风险和压力分散给无限的投资者身上,可以为更痛苦的经济结构调整争取时间。如果调整及时且成功,经济进入下一轮繁荣,会政通人和,天下太平。但若不成功,则可能政权更迭,社会动荡。

  美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此轮美国经济复苏是在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呵护下实现的,复苏力度疲弱,势头是否可持续仍待观察。关于杠杆加减法的宏观微观博弈还会继续。

  但不管是希腊,还是美国,依然有不少教训值得汲取和持续关注。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