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炖“鸡汤”的阎锡山

  • 发布时间:2015-06-13 01:30:55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桂下漫笔

  文·胡一峰

  “如果跌到万丈深沟底,那骨粉肉泥的当下,试想想自身还有什么,还短什么,还爱什么,还气什么,还贪什么,还怕什么,还愁什么,还急什么。可以说原有什么,就有什么,原短什么,就短什么。短的是明白,有的惑突。所以当有的要赶快有,当去的要赶快去。到了不能有、不能去的时候,才想有想去,均赶不及。赶不及就是个后悔。最怕的是那个当下只有个后悔。”

  “与瞎人处,有眼就是祸根;与聋人处,有耳就是祸根;与愚人处,有智就是祸根;与偏人处,有中亦是祸根。知此,则智可圆矣,与瞎人逞眼,与聋人逞耳,与愚人逞智,与偏人逞中,取祸之道也。即与瞎人说色,与聋人说声,与愚人说窍,与偏人说中,亦徒费口舌耳!所谓智者,知此为智。所谓中者,能此为中。不能此,何贵乎中?不知此,何贵乎智?”

  请看这两段话,是不是很像网络上流行的“鸡汤”段子。但我想告诉你的是,这两段话绝非网络“段子手”的手笔,更也不是出自当下的励志大师,它们的作者是当年纵横政坛的“山西王”阎锡山。

  20世纪30年代,南京有家报纸曾登过一幅漫画:阎锡山身穿团花马褂,头戴瓜皮小帽,一手举着一架算盘,一手拿着一张委任状。今天说起山西,人们想到的是炒房团、煤老板或者“塌方式腐败”,当年说起山西,人们想到的是生意、票号。阎锡山16岁学生意,虽没成为一代巨贾,却以做生意的算计和手腕成功地经营政治,在风云变幻的近代宦海之中笑傲浮沉,成就了一方霸业。

  1930年,37岁的阎锡山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被称为“伟大的、长满胸毛、操着浑厚嗓音的阎元帅”,一位真正的“和平军阀”。也是在这一年,阎锡山在中原大战失败,宣布下野,退居大连。次年开始,韬光养晦的阎锡山开始利用“晨起盥洗时间”写日记。

  近代名人多有记日记的习惯,留存至今的也很多,有些保留了许多政坛秘辛,有的记载了大量学界轶事,读来颇有趣味。不过,阎锡山的日记与众不同,既很少时事记录,也极少臧否人物,甚至连日常行状也几乎不录。谁要想从这部日记中挖出历史八卦,一定会大失所望。用阎锡山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这部日记“不记事而记理”。阎氏阅历丰富、精于算计,最擅长的是在鸡蛋上跳舞,在多股政治势力之中找间隙、搞平衡,因而他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往往有异常理。按一般人的想法,记事比记理总要客观一些。但阎锡山却说,记事是主观的,记理倒是客观的。他还认为,在日记中“记事”是为自己留痕迹,“记理”才是给人类贡献准绳。“余不愿为自己留痕迹,愿对人类有所贡献,故记理不记事”。从1931年到1939年,短短八九年时间里,阎锡山竟记录了此类“哲理”近4000段。本文开头所引的那两段“鸡汤”味很浓的话,就来自于此。

  其中也确实有一些超越一时一地之“格言警句”。如,“烦恼皆由自取”“头等人是做了不说,二等人是做了再说,三等人是说了就做,四等人是只说不做,五等人是说也不说”“财产是身外物,技能是身上物。身外物有时不可靠,身上物一生皆可靠。故人当宝贵技能较甚于宝贵财产,不当因宝贵财产阻碍发展技能”“做事如行路。多少坎坷,只要忍耐得住,勿生气,勿灰心,总可达到目的地。遍看世间事,被阻于人者少,被阻于生气灰心者多”“道理即是生活,工作即是财富。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这些话读起来是不是很像今天某些励志书里的语言?再如,“智识即是命运,工作即是生活,能力即是财富”“时间万能。时间是钱,时间是功,时间亦是能。欲求什么,时间即是什么”。这些话写成企业文化的宣传语,挂在今天某些大公司大企业的墙壁里,似也毫无违和之感。

  阎锡山小时候家境并不算好,9岁入私塾,他好琢磨、勤思考。胡适说自己有“考据癖”,阎锡山则有点儿“理论癖”。1932年,也就是阎锡山开始炖“日记鸡汤”的第二年,他在山西成立了“理论研究会”,组织大家一起读书,谈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主义和理论,即便当局视为洪水猛兽的马克思主义、托派也兼收并蓄。一时间,山西的理论氛围十分浓厚,侯外庐、张友渔等著名学者纷纷来到太原。或许因为这个原因,在阎锡山日记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私有制这些新名词儿时常出现,但这些不过是浮在“鸡汤”表面的一点儿油花,阎氏这锅“日记鸡汤”真正的精华还在中国传统处世智慧,这也是阎锡山成功的秘诀所在。

  在阎锡山看来,中国文化最核心的概念是“中”。阎锡山说,“何为道?中是也。高于中为过,低于中为不及。过乎中者,误于理也;不及乎中者,陷于情也。”“中是理的极则。”“中是生活的法则,对是做事的法则,公道是交易的法则。然三者之中,各有其中,各有其对,各有其公道存焉。”这一思想阎锡山坚持终身,可谓一以贯之。1924年5月,印度诗人泰戈尔到太原访问,问阎锡山:东方文化是什么?阎锡山说,是中。泰戈尔又问,什么是中?阎锡山很形象地说,有“种子”的鸡蛋的那“种子”即是“中”。此“种子”为不可思议,不能说明的,宇宙间只有个种子,造化也就是把握的这种“种子”。假定地球上抽去万物的“种子”,地球就成了枯朽;人事中失了中,人类就陷于悲惨。泰戈尔又问:我们此行经上海、天津、北京,为什么概见不到一点中道文化的痕迹?阎锡山说:就是太原也找不到了,你们想要找,去乡间还可以找到一点。阎锡山最后的岁月是在台湾的阳明山度过的,去世后葬在阳明山,墓地是他自己生前亲自挑选的,墓前刻着一个大大的“中”字。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